正文

第一章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3)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3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原典】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

【释义】

高柴的性子愚直,曾参的性子迟钝,颛孙师其志过高而流于偏激,仲由的性子太刚猛。

我们知道,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既指教育思想,也指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教育认识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先有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特点去实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发展。

那么,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呢?其实,他最先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特点。《论语》保存了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如,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从学生才能专长方面分析,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等。他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甚至只用一个字就能把学生独特的优点或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例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还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而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础。

可见,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那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

孔子认识到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在《中庸》中就明确提出了“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并把这一主张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去了。怎样才能知人呢?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的能力。

孔子还认识到了“知人”的困难,孔子说过“智莫难于知人”。(《礼记·魏将军文子》)。在他看来,“知人”的最大困难是被知者往往言行脱节、表里不一。因此,他要求教师对于学生,不要“听其言而信其行”(《公冶长》),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基于这两点,孔子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善于了解学生的能力,掌握一套了解与鉴定学生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清楚。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与两千多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基于这种原因,现在许多教师在领会和实施孔子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时,往往缺乏信心,认为很难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事实上,现在每位教师一个学年需要深刻了解的学生不过百人,有的甚至还更少,如果用心去做是不难办到的,关键在于思想上要有这种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所教对象则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特别是现在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学校占的比重很大,他们的言行往往表达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又往往是言行脱节、表里不一,更需要教师去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的情况。所以,当代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主要能力,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