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教教心:重视以德为本的德育教育(5)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5克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前提

【原典】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释义】

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就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靠别人。”

克己,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克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前提,也是“爱人”的先决条件。要克制凡事专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行为,而应该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样才能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严格遵循“礼”所规定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实行忠恕之道,使之一一合乎“礼”的规范,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仁”了。

克己是一种品德,它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欲望之上的做法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周礼可以被遗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世界上许多成大事业的人,都表现出了为别人钦佩的顽强的克己能力。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是一种克己,苏秦的“悬梁刺股”是一种克己,韩信“胯下之辱”也是一种克己,刘备“三顾茅庐”又是一种克己。焦裕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在他们身上更有无数克己进取、克己奉公的故事。

人性中有许多弱点,或好吃、或贪玩、或自私、或自满……它们都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妨碍事业的成功。所以,要从小培养自己克己的品德。

现实生活中一群人在等公交车,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跺脚说:“这车子今天有毛病呀,怎么还不来?”母亲也附和着怨天尤人。车子一到,孩子也不顾前面排队的人们,拨开众人冲了上去。上了车,不仅自己坐下还伸开两臂,占了另外两个座位让爸爸妈妈坐,做爸爸妈妈的竟也不顾旁边站立着孕妇和老人,心安理得地坐下了。

这孩子从不耐烦到抢位子,已发展到了不顾社会公德。这一切便暴露了孩子也即其父母对私欲的不克制与放纵。

我国宋代理学著名学者程颢、程颐二兄弟在宋代教育活动方面有显著成就。他们有很高的个人修养,他们和蔼亲人、尊师敬长,堪称一代楷模。程氏兄弟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母亲是一个知书达理,通晓古今的女人。一次吃饭时,桌子中央摆了一盆蛋羹,程颢和程颐吵着要吃。程颐还伸出小手,想把蛋羹盆拉到自己跟前来。程母便用筷子轻轻地打了一下他的小手,然后严肃地说:“这是绝对不行的!你们刚刚几岁,小小年纪就挑肥拣瘦,什么都要舒舒服服,那长大以后会成什么样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学会吃苦,才能耐劳。将来才会有出息。”这番训话对程氏兄弟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他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行。程母教子使我们看到,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要从早、从小事抓起。

孩子年纪小,克己能力差,这需要我们去培养。如果孩子因克制能力差而犯了错误,任何姑息,都会促使孩子人性中弱点的膨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德育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离不开学生自我意识的参与。今天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时常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同时运用目标导向,激发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意识行为,使他们的品德行为朝着高尚的方向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