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全面提高: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7)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7以射、御为核心的体育

【原典】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释义】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这段话,钱穆《论语新解》这样阐释说,“孔子闻党人之称美,自谦我将何执。射与御皆属一艺,而御较卑。古人常为尊长御车,其职若为人下。又以较射择士,擅射则为人上。故孔子谦言若我能专执一艺而成名,则宜于执御也。”《孟子·滕文公下》曰:“御者且羞与射者比”。看来孔子此言确有自谦的成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驾车可以纵横驰骋,涉猎广远,是“通才”型人才的象征;射箭目标明确,心无旁骛,是术业专攻的“专家”型人才的象征。所以,孔子此话也可以理解为:“我当一个博学的通才呢?还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呢?我宁愿成为一名博学的通才!”

不管怎么理解,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孔子对“射”和“御”都不外行。孔子是一位身材高大、勇猛有力的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为现在公制的1991厘米,这样计算,孔子的身高约在180米以上。《左传》说:鲁襄公十五年,从诸侯之师攻入逼阳城,所悬城门突然放下,孔子举起城门,救出了诸侯之士。《吕氏春秋》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这和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孔子喜好多种强身活动,射、御造诣尤深。《礼记·射义》谓“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足见他射技高明,因而吸引了如此多的观众。除了射、御之外,孔子也爱好打猎和垂钓活动,曲阜孔庙刻画的《圣迹图》中就有他参加猎郊的记叙:“孔子仕鲁,鲁人猎郊,孔子亦猎郊。”

孔子不仅加强自己的体育锻炼,同时他还把体育和德育、智育一样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是说他的学生通晓包括射御在内的六艺者有七十二个人。据《孟子·尽心》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有《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说明孔子多次登山,有时还带着他的学生一起活动。他在鲁国做官时,曾与民众一起打猎,“鲁人猎郊,孔子亦猎郊”(《孟子·万章》)。以上事例,都表明孔子并不主张只是静坐读书,而是以身作则地要求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孔子的体育思想对后人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历代学者的言论和著作中得到证明。例如,《礼记》中就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四体既正,肤革充盈”等重视体育方面的言论,可以说是孔子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礼记》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所著的经典著作。汉代董仲舒主张:“体欲长劳,而无长佚。”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则更为积极地宣扬孔子的体育思想,他尊称孔子为“教天下以‘动’的圣人”,他对孔子的“六艺”中的体育因素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孔子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惰性,长人仁义”。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著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中说:“仲尼取资于射御”,“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对孔子所提倡以动养生的方法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古代中国人民爱好体育运动传统的反映。作为民族文化之一的体育,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里,就有类似“射御”的记载。古礼规定,男子必须接受射的教育,公认射箭是男子必须学会的本领。《礼记射义》中说:“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顾颉刚在《史林杂识初编》中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学’者即射,学宫即司射之地耳。”周成王对封为鲁公的伯禽曾经说过:“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在当时,一年之中,基本上是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礼记·月令》中说:“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西周时重射,男人自童年即普遍习射。《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在那时,射的技能的高低成了男人本领大小的象征。《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武射,四曰武驭,五曰之书,六曰九数。”这里的“射”和“御”可以说是体育项目。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体育思想的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体乃载智之舟,寓德之本”,没有体育就不能奢谈其他各育。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位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育也。”体育的功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身体力行,即使不是体育教师,也应抽时间、因地制宜、形式多样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并鼓励和带动学生参加,以获得健康的体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