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3 吸风饮露:林黛玉的灵心慧性(2)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 作者:赤雷


更难得的是林黛玉的悟性。第二十二回,宝玉听曲文悟禅机,写了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便问他:“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真让人拍案叫绝!禅宗是最主张悟性的,南宗六祖慧能就说过,他的这个法门是接引大根器的。在禅宗那里,第一义是不可说的,即道是不可说的,但人之为人又不得不说,说了才能让人明白。所以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有恰当的人事因缘前面说恰当的话,表达那本不可表达的意思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也变得非常有难度起来。这里难倒了历史上多少灵心慧性的人!然而林黛玉偏要挑战这种难度。林黛玉真是问得太巧妙了。其实宝本不贵,玉本不坚,贵者自贵,坚者自坚。从故事情节上说,宝玉也没有到那种处境,这种事情其实过一阵子就好了,说得上“劳”,说得上“忧”吗?又何必茫茫然以智者巧者自诩?这也就是禅师批评的骑在驴背上觅驴,你说可笑不可笑?林黛玉的“续”也同样巧妙。既无可云证,又何必有立足境呢?这就是禅师们批评的骑驴不肯下。“你便是驴,尽山河大地也是个驴,你做么生骑?”“若不骑,十方世界即成廓落地也。”无怪乎脂砚要说“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理还是这样的理,到了黛玉手上自然就能翻出新的意思来,度得尘网的迷迷众生。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古往今来的小说中,抄袭别人创意的,根本算不上什么灵心慧性。比如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蓉,说孟夫子胡说八道,写了一首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人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已经被孔庆东教授捧上天去了,只可惜这首诗并非金大侠所作,是从冯梦龙编写的古代笑话集《古今谭概》中的《谈资部第二十九》里“借”来的,在古代早就被人说烂了的笑话,这种也叫聪明,真是污辱了聪明!如果黄蓉能说,孟夫子胡说八道,既然说“王何必曰利”,又为什么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倒是服了她!

可惜就是喜欢林黛玉的《红楼梦》读者也有很多人不能真正地理解黛玉的灵心慧性的。他们说林黛玉聪明往往引的就是海棠初会,别人都在潜心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嘲笑,不经意中,早已得句,或者引用黛玉读《西厢》,不到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你会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其实这些在于作者只是一笔带过的。如果遇上一个金庸先生一样的小说家,因为他实在想不到怎么表现自己笔下人物的聪明了,就用这些外在的表现,往往成为作者强加给读者的一面之词,读者只能姑妄听之,实际上除了自己的想象就没什么感觉了。曹公当然不需要靠这些来表现他的林黛玉。读者读到这里,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林黛玉已经用她的诗、她的故事说明了她的聪明。读了她的诗,读了她真正灵心慧性的地方后,这些就由不得我们不信了,这时曹公的一笔带过才让我们更加喜欢林黛玉。

这也许就是天才与庸才的最主要区别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