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荀况·讲礼才能强国(2)

子这样曰过 作者:闲茶


以上四点就是荀老师强调学礼的原因,我们总结一下:一、要想做人,就得学礼;二、要想做好人,就得学礼;三、人要想过得好,就得学礼;四、人要想管得好,还是得学礼。

孔老师的“仁”和孟老师的“义”既然能并称为仁义,那证明“仁”和“义”是互为一体的,但荀老师提倡的这个“礼”却已经走得很远了。“仁“强调的是爱人,“义”强调的是有条件的爱人,那“礼”呢,强调的却是管人。

实际上“礼”已经走到了儒家门派的边缘地带,如果再多走几步,就会脱离儒家的地盘,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升级到周礼4.0以后,“周礼”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了,既包括礼节、礼仪,又包括行为准则等等,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是以前所有版本都没有,为荀老师独家创作,这个就是“调节”。

那么调节什么呢?

答案是调节人的感情。

要知道荀老师在看待鬼神方面比孔老师孟老师走得更远,他是不相信有个上天在包管世间的一切。荀老师认为上天是自然之天,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地震冰雹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什么人为目的。

照这么说,荀老师应该差不多算一个无神论者了,可是要知道,荀老师还是相当重视祭祀和葬礼。

这不是有点矛盾吗?祭祀、葬礼不免会包括一些神话迷信的东西,荀老师又不信这些个神啊鬼啊,那他重视这个做什么?

在荀老师看来,人心其实包括两方面:理智和情感。

老娘死了,死了就是死了,往野地里扔了就是,简单方便,还不花钱,难道老娘还能跑回来要棺材讨纸钱?这样的话,那还要什么葬礼啊!

可是老娘养育了你那么多年,多少年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言犹在耳。病了背你去医院,饿了给你做吃的,冷了给你添衣服,读了大学还千里迢迢地送去,依依不舍地回来,没媳妇替你着急,有了媳妇没孙子替你着急,有了媳妇有了孙子还替你着急,这些,你难道都没有感觉吗?

所以需要有葬礼,需要每年清明去祭拜她老人家,不是为了怕老娘活过来找自己麻烦,而是寄托这份恩情、这份思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比如爱情,如果只讲理智,就会明白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大脑中心的脑丘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作用的结果,作用时间有限,等不再分泌了,爱的感觉就会彻底消失,所以爱情其实就只是一种化学反应罢了。

那还爱什么爱,难道我们天生喜欢做化学实验吗?

可是我们还是会爱,会爱得死去活来,会因此茶饭不思,会因此牵肠挂肚,会因此朝思暮想。即使我们知道了爱情的本来特征,即使我们明白天长地久只是一个传说,即使我们知道爱得越深伤得越重,即使我们明白爱情不能代替任何生活,我们还是会投入其中,为了爱欣喜若狂,为了爱肝肠寸断。因为我们的心,除了理智,还有情感。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荀老师就是相信人还有情感的需要,所以也还会重视祭祀、葬礼——这些看上去似乎并不理智的事情。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基于同样对于情感的原因,荀老师也很重视音乐,因为音乐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享受。而愉悦的情感享受,对于学礼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带给人愉悦,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荀老师开始,这成为日后儒家各个门派一直奉行的观念。

谁说儒家的弟子们只会傻读书?

荀老师除了和孟老师作对以外,在另外一方面也颇有建树,在这一方面他超越了所有的前辈,把儒家门派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就是对“名”的定义。

名是礼的一部分,孔老师的周礼2.0和孟老师的周礼3.0里都提到过名的概念,比如孔老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老师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讲的都是名,不过这两位老师主要是从伦理道德上讲。

而在荀老师的周礼4.0里,则从功能逻辑上讲名。

首先,荀老师把名分为四种:

第一,刑法上用的名词(刑名);

第二,用来表示社会上等级的名字(爵名);

第三,礼节上用的名词(文名);

第四,其他东西的名称(散名)。

接着,荀老师为了说明他的观点,提出来关于名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刚好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概念:Why-What-How。

第一题:为什么要有名?

答案:因为社会是存在等级的,比如当官的和当老百姓就完全不同,还因为事情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要骑马,和要骑狗,可得区分好,不然后者就成了神经病。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第二题:什么是名?

答案:约定俗成的东西就是名。比如狗可以叫狗,猫可以叫猫,如果一开始就把狗叫做猫,把猫叫做狗,那么狗就是猫,猫就是狗。没有什么意义去指明狗为什么叫做狗,猫为什么叫做猫。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第三题:名是什么?

答案:大王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荀老师认为当时的社会名的定义是很混乱的,要结束这种混乱,名只能由一个人来定,这个人就是统治者。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大家可别小看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名实之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