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杰克·坎菲尔(Jack Canfield)(2)

书的魔力:改变53个名人人生轨迹的经典佳作 作者:(美)坎菲尔


通过采访这些人,穆迪分辨出了这种体验的清晰模式。人死后就和自己的身体分离,漂浮在空中并能往下看到他们“已死亡”的身体。此后他们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通常还伴随高调的声音),隧道的末端有一道灵光,能给他们无私的爱。许多基督徒认为这一灵光是耶稣,佛教徒认为是佛祖,而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则仅把它看作一道灵光。接下来,“死去的人”将在灵光的陪伴下,回顾自己的一生,其目的是总结生前的经验和教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告知,应当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体,于是他们又活了过来,虽然有点不太情愿。

在穆迪的诸多采访对象中,其中一人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他说,灵光在回顾他的一生前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你的一生当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第二个问题是:“你培养了哪些爱的能力?”这两个问题要比书中的其他内容对我的震撼更加强烈。最近我又重读了这本书,很惊讶地发现这两个问题原来只是书中某一段落的两句话而已,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们是该书的主题思想。不过,他们并不是穆迪博士作品的主题,但30年来我一直铭记于心,因为他们是我生活的指明灯。

读到穆迪作品的这一部分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由精神组成的,精神超越肉体;事实上,地球上的生命死亡后还会有新的生命;我们之所以活在这个星球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爱的能力。

那天晚上,我开始绞尽脑汁地回顾过去的生活,发现我根本就没有努力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睿智、更可亲可敬。在这之前,我的全部生活仿佛只有学习,而不是积累智慧,关爱他人。正如教育领域没有人可以“传授如何考试”一样,几乎没有学校或大学开设名为“从你的经验中吸取智慧”或“如何无私地去爱”之类的课程。与此相反,我学的大多是历史、地理、数学和生物,尽管非常实用,但跟爱、喜悦以及心态平和毫不相干,而后者早已离我渐行渐远。虽然教堂劝诫我们要仁爱、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但它们缺少有效的课程来教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当细细体味从《生命之后的生命》中读到的思想时,我从内心深处觉得确实有精神存在,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帝”。上帝的存在不是为了惩罚人类,而是为了教化大众富有同情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都处在一所人间大学中,通过我们的经历学到这些道理。穆迪博士的研究(以及后来的肯尼斯·瑞恩博士和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对医学上濒死体验的研究)为神秘现象和圣人向我们揭示的问题提供了理学依据。

这本意义深远的书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个晚上之后,我开始深深地迷恋冥想、祈祷、阅读、为他人服务等精神练习。我把自己的生活献给了学习关爱和智慧的伟大事业,同时还教育别人也这么去做。起初,我通过开办有关人格尊严、人际关系和成功法则的研讨班来帮助别人。后来,我开始搜集那些蕴涵关爱与智慧蕴义的故事,通过它们激励和启迪他人。这些故事也为我后来创作《心灵鸡汤》奠定了基础。

在研讨会上,我经常提及阅读《生命之后的生命》这一具有变革意义的经历,以及我从这本书中获取的感受。有一天晚上,我刚在一个教堂演讲完,听众中有一个男子走了上来,告诉我他发生车祸后的濒死体验。他说,在那场车祸之前,他虽然是基督徒,并参加每个礼拜的仪式,但从未感受到与上帝和教堂的密切联系。作为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他所有的生活就是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自从有了那次濒死体验后,尽管职业没变,但他现在开始把客户当成自己服务的对象,而不再像原先一样,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摇钱树。

随后,他和我分享了一些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想法。“你看,”他说,“尽管我是名基督教徒,但我确实不知道是否存在教堂布道时描述的天堂或地狱。我去教堂的时间还太短,这些还无法得知。但我可以告诉你我想象中的地狱模样。地狱就是站在耶稣基督的身旁,他将陪你回顾你的人生经历,你们都能看到你在生活中每次被拒绝施以仁爱的情景。每当被拒绝给予他人爱心和同情心时,你都应该真正感到伤痛,包括你自己的伤痛,当然也包括那些被你拒绝的人的伤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