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气候极端化(5)

2012心灵重生 作者:李欣频


(d)建立全中国、亚洲、全球的防灾救灾救难机制。台湾的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说:由于全球暖化,世界气候变得异常极端,不是大水灾便是大旱灾,不是大地震便是大海啸,不然便是人为危机(如金融海啸)发生频率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超越个别国家所能动员救灾复原的范畴,唯有启动共同防灾救灾救难机制才能完成;近几年来,由于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及台湾八八水灾,对于灾难救助都已具备相当之经验;虽然自然灾害发生难以预测,但根据现有的科技水平,仍然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预知及预防自然灾害。对于事前重大防灾信息交流应随时启动,如气象、军事、通讯探测等卫星对灾害信息应立即交流,告知防患;亦可建立以气象、地震及疾病等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团队,彼此交换意见及专业知识,为天气预报、地质变化及疾病进行预测和防范,让政府及民众可提前作好准备,将灾害减至最低;此外,在救灾告一段落后,对于灾后的重建及灾民心理复建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安顿灾民生活、协助其就业及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可以参考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关经验及配套措施;而2009年台湾的八八水灾,内地提供组合屋及灾民未来心理复建协助,均是解决灾民正常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在灾后重建机制上,除了需要互相提供重建经验外,也要提供相关的物资协助,建立起救援物资的有效运作平台,让救灾物品可以妥善应用,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灾民的手中是首要的目标。(https://)

由于目前全球同在同一命运共同体,除了国内各省之间的积极合作,更要与全亚洲、全球一起建立防灾、救灾、救难的机制,以携手团结、集思广益、互相关照、互相帮助,来减少每一个国家的生命财产损失。

B.关于个人的调整

(a)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拉到全球视野,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事,都视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牵连或提醒,然后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上、工作上,看能为身边的人、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并同时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上、人生观上是否需要调整。

(b)审视灾难发生的前因后果,反省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思考我们未来怎么跟大自然建立新的友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调整。

这次台湾的八八水灾,许多灾民都是山上的原住民,他们在当地代代相传,认为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对天气的了解,还不如他们的祖先。水灾当天,有关单位发布红色警戒要求撤离时,许多人不肯,认为没事,却没想到大水像是专门对准了自己猛冲似的,世代居住的美丽仙境,就这么一下子埋在山洪里,亲人房舍瞬间完全消失。

等到巨灾发生了,新闻打出“自然无情,人间有情”的标题时,我不禁疑惑,究竟是人无情,还是大自然无情?台湾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贺陈旦,在一篇名为《八八水军的省思》,以及台湾《商业周刊》(2009年8月17日第1134期,张毅君报道)的相关报道中都提到反思之必要,在此将两篇文章的重点汇整如下:台湾921大地震10周年前的44天,台湾中南部被洪水冲垮,大自然再度警告台湾是一个多灾的地区,面临剧变的气候。然而,当地的居民有这样的意识了吗?那些蜂拥围观金帅饭店倒入河中的民众够了解吗?那些以为雨不大,无需撤离泥石流红色警戒区的村长够警觉吗?那些把野溪整治等同水泥化河床的工程人员够用心吗?有太多教训没有从根源检讨,有太多侥幸依旧得逞。为了水产养殖,长期超抽地下水造成严重土质松散、地层下陷,活在水乡,而不疼惜水,终为水患,乃至生命财产随水而亡……为了更靠近山、更亲近水,在河岸筑起了度假饭店,山坡松软的地质上,硬是多挤出一两米的地来盖民宿,一场大水,把二三十年来跟大地争来的,一次都还给它了……不到48小时,台湾从“旱”转“涝”,大自然的反扑,要人们更谦卑,重新学习,诚如作家小野所言:历史从来不会被大雨冲走,未来总是在一场大雨之后。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议,才能唤醒人们?人们只会一直说我们要什么,谁去问大地要什么?它要的是喘一口气、留一点生生不息的空间,而不要赶尽杀绝,用到一滴不剩,急着创造经济奇迹,把大地资源当成廉价的生财工具。风雨还是会如期光顾,人们准备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日夜恐惧、逃离家园?还是挺直腰杆,不畏不惧?这次的水灾,是算一次总账,过去三十年犯的错,不会一笔勾销;未来三十年的新面貌,人们却可以自己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果与大地相处是未来最重要的功课,就要更谦虚聆听,必须从长远、从根本策划灾区未来,一定要持续建制全省的风险体系。

(c)“居安思危”可以说是面对2012时期最首要具备的心理建设,提醒自己,无常其实离我们很近。台湾《商业周刊》第1137期《失灵!看不见的5%》一文中提到:对于这些百年罕见的“异象”,有人选择忽略它,轻忽它,也有人决定面对它,找出和这些无法预知的未来相处的模式和态度。为什么人会那么容易忽略、漠视那5%?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大师李维斯陀(Claude Levi-Strauss)说:“人类是喜欢稳定和循环的动物,不喜欢动荡。”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惯性,当惯性被打破,不用多久,又会回复原来的运行模式。而那不常出现的5%,就容易因概率低而被忽略,因为人类喜欢依照经验法则来生活。那95%就是依我们的习惯,所形成的“舒适圈”。但是,世界已大为改观,5%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同前面叙述的“令人意外”的事件,“百年一见”、“两百年一见”的事件,出现且影响我们参禅、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大。因为这是一个变动、不断修正的新世界,未来不再存在于假设模型与过去的经验值里,每天归零、每天用平常心看待世事变化,从不规律中找规律,有准备的人就不怕坏消息。

(d)地球正在剧变,包袱越少越好。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安土轻迁的观念,所以才会发生大雨时,有的村民坚持要死守家园,不愿意撤离的悲剧发生。在2012变动时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轻便”两个字,不要让过重的包袱,阻碍我们瞬间应变逃离的行动力。

除了要在家准备一个逃生包之外,平常假日可以只带一个轻便的包包,选一个旅行地或是荒野居住几天,把人生练得更自由、把生活练得更有弹性,不要为了固守家园而连命都没了——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随时放下、随时离开、轻便地随顺当下。包袱越少,移动力与应变力就越大,在变局中存活率也就越高。这部分,在第五章第一节《重新思考金钱议题》中,章成将以台东民宿的经验来谈“说走就走”的智慧与勇气。

总结以上,每个人面对2012变局最重要的调整即是:视野全球,人类一体,居安思危,轻便应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