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4)

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作者:李跃儿


温馨提醒

可以考虑再换工作或辞职在家。

家长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让孩子完全对妈妈麻木了妈妈才回家,从此孩子会以奶奶为第一依恋对象。这样母亲和孩子的情感纽带就会断裂,将来孩子需要进一步帮助时,母亲可能就很难帮上忙,虽然孩子会暂时渡过危机,但这样是家长所需要的吗?一时解决了危机,但对孩子和家长是否有价值呢?

3-4 只分别 4 个月就认生了,是缺乏安全感吗

我家女儿小格格一岁零四个月了,因为休假我和老公带她回了一趟奶奶家。距离上次见面格格已经有整整4个月没有见到爷爷奶奶了,刚见面时表现比较好,“爷爷!奶奶!”地叫得很甜,但就是不让他们抱。

曾经也有过不让别人抱的时候,但只要是妈妈在旁边,抱走一会也没有关系。这次有点不太一样,爷爷、奶奶、姑姑一抱她就号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妈妈”,眼泪哗哗地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即使是妈妈在旁边也不行,原来格格跟爸爸单独在一起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次就连爸爸抱也不行。这次回来已经3天了,这种情况丝毫没有好转,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格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和姥姥、姥爷、妈妈、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爸爸在外地上班一周回家一次,格格每次见到都很亲。平时格格和姥爷的关系最好,有的时候姥爷抱着就连妈妈都接不过来,这次回奶奶家之前格格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特别“黏”妈妈的情况。请问:格格这样的表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我应该怎么做?

答 一岁零四个月的孩子,正是成长到了辨别安全环境与不安全环境的时期,但由于经验不足,这时候的孩子会刻板地认为凡是外人一概都是危险的,只有母亲是安全的。即便是父亲出差了几天回来,孩子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熟悉过程才能接纳父亲。在这个接纳的过程中,父亲要对孩子进行较长时间的游戏倾听,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好玩的游戏,逗孩子发笑,逐步地使孩子接纳自己,孩子才能缓过劲来,慢慢地去接纳自己曾经熟悉的“他人”。对这种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作为父亲被孩子接纳的情况跟其他人完全一样。所以案例中孩子的状态是正常的。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锻炼孩子接纳陌生人而去故意锻炼她,否则,孩子拒绝他人的状态就会加重,有的父母就会为孩子这种状态而更焦虑。孩子周围人的焦虑会使孩子更不接纳别人,因为成人急于被孩子接纳的状态在孩子周围形成了紧张的气氛,孩子感觉到了紧张就更会紧紧地贴在母亲的怀里,谁都不跟。

温馨提醒

任何一个不熟悉儿童的成人见了孩子后都不要过于与孩子亲近,最好先不要理孩子,在孩子的周围自然地生活和活动,直到孩子放松了开始玩耍了,再慢慢地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

在孩子没有接纳成人之前,成人不要伸手去抱孩子,也不要触摸孩子的身体。

父母可以告诫所有的亲戚,在父母与大家聚会时,按照上面介绍的第一、二条去做。

3-5 孩子很顺从,是缺乏安全感吗

小小快一岁半了,一直是我一个人带。一岁左右时很黏我,现在好了很多。

两月前我带小小第一次回外公家,由于行李多,就把小小交给在机场外等候的外公,我又回机场取行李,小小很顺从地让外公抱,见我走开也没闹。车都开出一段路了才找我,在外公怀里时表情呆呆的,没有平日的活泼和开心。

今天我带他去朋友家也是这样,朋友的老公一开门就抱起小小,小小也是呆呆的,放下地才恢复了原样。这种情况还有过几次。小小的这种表现是没有安全感吗?

另外,小小现在总是见别的小朋友玩什么就要什么,像猴子掰玉米似的,这正常吗?现在应怎么培养他的专注力?

答 孩子在妈妈离开和陌生人带时表情就变得呆呆的,这象征着他内心的痛苦。孩子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不得而知。虽然不能说用呆呆的这样的模式有什么不对,但按照正常情况,孩子感觉到不愉快时一定会用哭泣、挣扎、抗争来表达自己。总之,孩子离开了依恋对象就感觉到痛苦,被陌生人突然抱到怀里就感觉到紧张,这说明孩子有着很好的正常的依恋方式。至于抢了小朋友的玩具而不去探索不去使用,说明孩子以前工作的经验不够。从孩子表达自己情感和对待玩具的方式上,可以判断出孩子在家里有可能被过分地照顾,造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和工作的机会太少,没有建立起对他人有影响力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建立起使用工作材料的行为模式。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还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养育过程中给孩子的自由太少,比如很少让孩子由于冲突而去表达不良情绪;是否对孩子进行了强有力的工作引领;是否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