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22)

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作者:李跃儿


只有安全依恋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非安全依恋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不安全感表现在:在一般情况下孩子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愤怒和忧伤,并一刻不停地寻求安全,即便安全依恋人抱着孩子,或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仍然哼哼唧唧地哭闹,反复重复“你别走”,不要妈妈离开,这种情况就说明孩子安全感方面出了问题。如果孩子干脆就不要妈妈,那说明孩子连安全感都不能感受到,不存在安全感不安全感的问题,这样孩子可能就更需要帮助了。

温馨提醒

看案例中的情况,你的孩子不是安全感的问题,而是分离焦虑。安全感的建立,需要经历没有安全追求、有安全追求、有严重的安全追求、有安全认知、有安全感几个阶段才能建立起来。案例中的孩子似乎正在安全感的建构过程中,耐心等待孩子的安全感建构起来,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在亲人离开时孩子没醒,不要叫醒他,在他醒后由别人告诉他妈妈上班去了即可。如果孩子睡醒了不问,也不用主动告诉他。家里已经形成的生活模式,不用每天都向孩子解释,就像妈妈上班说再见一样,不用每天都去告别。只告诉孩子一声“妈妈上班了,再见”即可。

孩子哭了,一转移注意力就不哭了,这是孩子的正常状态,说明孩子离别焦虑不是很严重,有可能只是一种离别仪式。

只要妈妈没有心理悲伤或严重的愤怒情绪,以及对孩子的忽视,在任何场合下,孩子都会把妈妈设定为第一依恋对象,其表现形式就像案例中描述的一样。所以,案例中描述的情况是正常的,说明孩子依恋的模式是一个安全依恋模式。

孩子经常表现出害怕、恐惧,都有哪些原因?

在孩子的想象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家长怎样辨别孩子恐惧的真假?

怎样做才能将孩子带离恐惧?

为什么有时努力了反而使孩子夸大自己的恐惧,并将恐惧的感觉持续下去?

其实,孩子能感受到的是我们内心的东西。家长内心真正地放松,是让孩子不再害怕、恐惧最好的保障。

孩子害怕的东西千奇百怪,让孩子恐惧的事物层出不穷,想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不再害怕恐惧,请看第五章:当孩子害怕、恐惧的时候

第五章 当孩子害怕、恐惧的时候

5-1 请教关于婴儿恐惧的问题

我的小孩明天正好满十个月,但是他有一些莫名的恐惧让我难以理解。有一次他对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的一个脸蛋会发光且会出声的洋娃娃特别恐惧,只要一接近就哇哇哭叫着直往我怀里躲。今天在朋友家里看鱼缸里的鱼,也是表现出这样的恐惧。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他会对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产生这么大的恐惧?别的小孩是这样的吗?我小孩总体表现是比较胆小,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就会哭着找保护,伸手要抱,似乎想逃跑似的。

答 孩子表现出来的这种恐惧状态,原因比较复杂。大致来说,孩子在两岁之前,由于对身边的事物不够了解,所以遇到可怕的事物时的表现会让我们成人不可理解。但是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对那个发光的娃娃,如果大多数十个月的孩子都不害怕,却有一个孩子害怕,我们也不能因为别人都不怕,他害怕就认为他是有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在一群人里总会有几个人跟大多数人的感受不一样,这并不能说明那个不一样的人是有问题的。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案例中宝宝的害怕:做为十个月的宝宝,他首先要依恋一个人的面孔和形态,而儿童由于不能够灵活处理所看到的人和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信息,就会将人的形态刻板地认识为他熟悉的面孔,例如他看到的爸爸和妈妈,脸是柔软的,皮肤是有弹性的,是有表情的,儿童会通过他们的心灵去感受一个人的面孔所散发出来的能够让他们感到愉悦的神情,如果这个面孔突然失去了那种神情,儿童就觉得非常恐惧。再假设,儿童看到了跟人一样的面孔,但没有表情,硬邦邦的,里面还发着光,我想那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的确是可怕的。我们也可以管这叫做秩序敏感期现象。害怕鱼和别的东西,也大致是这种情况,对于成人是没有理由的,对于儿童是有理由的。十个月的儿童还不能够理解语言,我们只能保护孩子,使他不再经历恐惧,也没有必要花很大的心思去研究害怕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