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24)

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作者:李跃儿


关于鹦鹉的事情,是孩子对猴子跟人的关系认识被唤醒后的一种移情现象。孩子用打死鹦鹉这种语言来反射当时没有进行的对猴子的拒绝,这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家长不必急于去制止。实际上孩子不会打死任何东西,说这样的话,只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听到的也只是语言的内容,如果家长觉得这样的话不好听,不给予反应也就是不强化,孩子慢慢就不说了。

温馨提醒

一岁多的孩子正处在练习掌握语言的阶段,而孩子探索和学习语言,都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段时期内孩子会探索有力量的语言和脏话,只要成人平静对待,孩子慢慢就不说了。不必为孩子说的一两句不适合于社会道德的话而感到紧张,也不必非要当时制止。

家长一定要分清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哪些是孩子心理需求的,是孩子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孩子在练习语言。对于前者,家长应该去迎合,而不是不让孩子说;对于后者,家长注意孩子的语言环境即可。

5-3 孩子再次打针,怎么让他克服前次留下的心理恐惧

孩子一岁六个月了,今天刚打完一针预防针,孩子的反应是所有打针记录中哭得最厉害的一次,以前扎屁屁、胳膊、手指头都比较平静,这是头一回反应强烈的。

我的做法是:(1)事前跟他说要打针,有点痛(不过孩子对打针以前没什么印象,可能小时候神经不敏感吧),他反应平平,我想即使这样说,他也不明白要面对什么(这点我做错了)。(2)打针前转移注意力,我讲些别的事,可医生打的时候他一下哭出来,可能是他没心理准备,痛哭!我感觉是不是转移注意力不好呀?他专注地看着我,好像有种被骗的感觉。(3)他哭我就安抚再安抚,哭的时间挺长的。我这次做错了,真怕给他造成心理恐惧、阴影。

下个月又要打预防针了,真不知怎么应付,这次会不会留下心理恐惧呀?担心中。

我想下次打针前跟他详细说明过程(而不是我这次简单地解说),观看别人打针过程,共情。可如果即使这样,下次他还是强烈抗拒不打,我怎么办呢?愁。而且我怀疑即使孩子明白要面对什么,仍然还是恐惧的。我该怎么办?

答 所有的孩子都会害怕打针和去医院,但是孩子得了病必须去看。其实孩子由于害怕而哭泣时,家长不要太心疼孩子哭,这样孩子的恐惧就会减轻一点。由于家长太害怕孩子哭,太心疼孩子,那种心疼的感觉就成为不舒服的感觉,这会使孩子理解为家长对医院的恐惧,于是更加重孩子的恐惧情绪。还有,在孩子去医院之前,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和给孩子讲述去医院将要做的事情,也不要讲有关打针的感受,因为无论你讲的是什么样子的,孩子都会把你讲的内容进行夸张。例如家长说打针有一点点疼,孩子就会想象着是像蚊子咬的那样一点点疼,结果打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比蚊子咬的要疼得多,于是造成夸张疼的感受。如果你说打针非常疼,他就会把这个非常疼夸大到没有边际,于是还没有去医院就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了,孩子可能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去感受疼痛,所以感觉就会特别强烈。这样在孩子两岁之前还不如告诉孩子得了病就要去医院,治病可能要吃药,也可能要打针,打完针病就好了。在打针之前,家长做的工作越多,孩子越会感觉到恐惧,所以分散孩子注意力是比较好的办法,到打针的时候,眼明手快,很快打完,略微安抚一会儿,就找其他事物将孩子拉出那种不愉快的情绪氛围。这样,孩子虽然下次还会害怕,但不会沉浸在害怕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温馨提醒

如果孩子到医院非常挣扎,就叫一个人去办手续,一个人领着孩子,到别处分散孩子注意力,快轮到孩子时,再进入诊室。成人的力量无论如何是比孩子大的,可以坐在问诊的凳子上,将孩子的两条腿夹在成人的腿中间,将孩子一只胳膊靠在身体上,一手抓住孩子的胳膊,另外一只手按住孩子的大腿根,尽快配合医生诊断,这样比在那里不停地说话,劝孩子要好得多,因为在听诊的过程中,孩子虽然哭得很厉害,但发现并不疼,就不会使孩子不断地想象恐惧的过程,所以要尽量缩短劝说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