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度关注孩子感受的父母

放下孩子 作者:(美)温迪·莫格尔


戴维的儿子格兰特12岁了,戴维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孩子听大人的话就行了”的那种类型。戴维自己为人之父后却很注意听取儿子的感受,尽管格兰特行为轻率、浮躁而且不肯合作,对自己父母想要了解他的诚意也不为所动。每当夜深人静时,戴维就会思考格兰特的将来。他明白,除非事情有所转变,否则格兰特一辈子都很难跟老师、教练和老板相处。

如今,父母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没有错的。可是一旦子女掌握了话语权,而父母却屈居在下时,这世界就颠倒过来了。

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同辈,而他们也不想当这种同辈。在上课研讨时,除了教授犹太智慧,我经常引用另一批贤人--驯狗师为证。这些专家知道,当狗头一次到人家家里时,树立起权威对它有多么重要。驯狗师教新主人不断加强自己的“优势”地位,方法是不让狗坐得比主人高,也别让它们跨过门槛。倘若狗会说话,驯狗师肯定也不会让它们顶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孩。

“民主制度”并不太适用于小孩:那只会让他们觉得不安。由于孩子很懂得狡辩,父母经常遭到捉弄,但孩子的心理尚未足够成熟到赢得这些争论。他们在节制看电视的时间、控制自己的语言或是教会自己遵守礼仪方面,并没有足够的成熟度。我们或许都读到过类似的俗语:“以孩子该走的路子加以训练,长大时就不会走上歪门邪道。”当子女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你才是老大,并不断提醒他们直到长大成人可以离家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同样的道理是你要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首先,尽管孩子懂得玩上整整四个小时的游戏是不健康的,但也可能会一直玩上那么久,这是人之常情。只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才能使他们摆脱这种诱惑。此外,有些诫命孩子会执意不理:“为什么克尔克总是在我们家玩?为什么我不能去他家?”那些顽固的孩子,每到傍晚甚至会抗议:“为什么在做功课之前,我不能看《科学小子》呢?那很有教育性啊!”各种严肃和无趣的问题会接踵而来,你可能花一两个钟头也没法解释每个问题。孩子有权了解道理,但真正重要的是你的话语,而不是你的解释。

犹太律法划分成律令和律例两种。律令具备清楚的逻辑,律例则是指没有合理解释的律令,它们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律法要求我们尊重长辈,这其实就是一种律令,而教导孩子尊重也有很多实质性的好处。这么一来,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否合理,就没有了争议,也就不必谈及合乎实际和逻辑的议题,孩子仅仅因为这是律法的指示而加以执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