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无穷的智慧(1)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什么是智慧呢?

按照亚力山大·贝恩的理论,对“差异”的感知是智慧活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差异”的辨别。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基础是“感觉”,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加以区别是形成智慧的最初过程。

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发现,儿童智慧的发展并不像机械分析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智慧是在外在条件催化下慢慢发展起来的。机械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智慧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外部物体的印象,然后这些印象会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变得有条有理,逐渐形成我们所说的智慧。他们认为儿童听凭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只能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儿童的智商是完全被成人控制的。还有人认为,儿童不仅在智慧上是被动的,而且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像一只空瓶子,可以被随便填满。

现在教育界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在重视环境对儿童智慧发展的影响的同时,更要强调孩子内在的敏感性。孩子从出生到5岁多,一直存在一个敏感期。这段时间是儿童积极观察环境的人生阶段,他们能以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感知印象。作为一个积极的观察者,孩子是根据一种自身内在冲动的需要,以某种感觉或者特殊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的,从而有选择地获取体验。也就是说,他不会像照镜子一样全盘接受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去接受或感知周围的一切。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谈到,从来没人可以感知到一个物体的整个面貌,同时表达了这一见解:每个人因为个人的局限,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部分状况,也就是说一个人描述物体,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来考虑的。于是对于同一个物体,人们往往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詹姆斯为此找到了一个巧妙的例子,他说:“如果你穿着一套新衣服并且感到满意的话,你出门的时候就开始专注地观察别人是否穿着同一款式的衣服。假如你在车流滚滚的公路上这么看,那就极有可能丧命车轮,非常危险。”

也许我们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无数的外界事物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呢?他们选择某种体验的特殊兴趣是什么呢?詹姆斯所举的例子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个儿童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狭隘的影响。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是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向前发展的。那种所谓特殊兴趣的形成缘于他们在敏感期中的某种理性,这种理性会不断靠外界环境去获取印象,并有创造性地发展下去。

这种理性给儿童提供了生命的动力和能量。反过来,各种被汲取的印象在大脑中被整理排列起来,为理性服务,来完善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儿童对外界事物感兴趣,会被光纤、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住,通过感官汲取印象的需求如饥似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性是自发的,儿童的心理状态显然需要我们成人的尊重和帮助。

关于这一点,我想起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一天,家里的保姆抱着只有1个月大的婴儿到叔叔的房间。婴儿看到他的爸爸和叔叔在这个房间里说话,这两个人身高差不多,年纪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婴儿忽然哭闹起来。原来婴儿从出生到现在从未被带出过出生的房屋,当他看见两个类似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屋子里的时候,便害怕起来。后来我们建议他们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分开,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结果,这个婴儿看着其中一个,凝视了他一会儿,突然呵呵地笑起来了。但随后他又变得很焦虑,他马上端详另一个人,看了一会儿,他也对那个人笑了。他看来看去,表情一会儿焦虑,一会儿高兴,直到他终于认识到这两个人不是同一个人为止。其实在这个婴儿的记忆里,他分别见过这两个男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场合与婴儿玩耍过。最后,这个婴儿终于意识到,在屋子里有一个不同于他的母亲和保姆的人,而他认为只有一个男人的时候,突然同时看到了两个男人在一起,他的思维一下子又接受不了了,所以又恐慌起来。虽然出生还不到1个月,但在他努力仔细辨认两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的过程中,却感觉到了人类自身的理性其实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在孩子的这种状况下,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意识到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孩子。这样的帮助将使婴儿走出最初艰难的一步,并开始思考,以便获得更多的体验。

这里还有年龄稍大一点的例子:

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印着花朵和小孩图案的枕头,他一会儿闻闻枕头上面的花儿,一会儿又亲吻上面的小孩子。旁边的保姆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他也同样会对其他东西感兴趣,于是急急忙忙又拿来许多东西给小孩玩,结果小孩子很不开心地丢开手里的小枕头哭起来。其实保姆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在玩枕头的过程中,孩子正在识别图像,然后要把它们存储在记忆里。他想通过平静、愉快的心情来组织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活动突然被保姆打断了,他自然就会感到伤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