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尊重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2)

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作者:冯德全


唯独轮到看自己的孩子时,总觉得他处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过高、过于单一,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的花朵都达不到要求。

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映。而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和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制孩子的一种工具。

不明白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但是在跟孩子较劲,而且还是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较劲,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对于家长,教训则是:不要盲目与教师保持一致。不能把“配合老师的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做”。家长若发现老师的办法总是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最好去请教一下教育专家。那样至少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的问题或许能解决得比现在好一些。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上面所讲的事例一定要引以为戒,虽然你可能不会像上面所提到的老师和家长那么“傻”,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习惯,不要跟孩子较劲。

自然界没有一条相同的河流,也没有一座相同的山峰,亦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一个相同模样和相同性格的人。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必要非得强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呢?

自从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以来,我们大家就知道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在自然界还有一条比“优胜劣汰”更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与众不同”。

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如此才可能成功。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同样,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应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只有尊重差异性,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和理想,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关心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进每个个体的心灵去完成唤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愿望。

2.尊重孩子的隐私

莉莉自上初中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锁在一个小柜子里,钥匙总是藏起来。一天晚上,妈妈发现女儿的钥匙放在桌子上,又惊又喜,准备打开柜子看看女儿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这时,丈夫制止说:“你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女儿的反感。”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女儿醒来就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

妈妈不容置疑地说:“没看!”

女儿叫道:“我在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

母亲猛地倒吸一口凉气:幸亏听了丈夫的话。

女儿打开柜子,看见里面的东西纹丝不动,道歉说:“冤枉你们了。”

母亲有点儿沉不住气了,马上说:“本来我是想看的,可你爸没让我看。”

女儿说:“只要你们看了我就能发现,我所有的东西都有‘暗道机关’!”

女儿的话让母亲大吃一惊:她这不是把我们当成“特务”了吗?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给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