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释

佛性的开展 作者:萧民元


[1]菩萨存在于“高次元”中(后面将有专文解释何谓“次元”),他们的行为无法直接影响到“低次元”的人类,所以要先有“愿”,借“愿”或乘“愿”才能在“人间”办事。

[2]“我执、法执”是我们众生的根本妄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得先了解一系列的佛学理论才行。在此处尚无法深谈,只因说理至此不能不提到它们而已。

[3]“苦海”的“苦”,是发生在觉悟者反观其未觉悟前的感觉说法。未觉悟的人会觉得我们的世界是相对性的苦乐各半,并非“什么都是苦”的。

[4]有人深信因果,终生吃斋拜佛,多行善事,以为功德无量。不错,站在社会的立场是对的,而且绝对应予肯定,但站在“修行”的立场则尚嫌有所不足。因为一个人固然对“生命的现象”有责任,但终属因果循环内的事,更应有责任的是如何使别人及自己从本质上得到净化与解脱。学佛人若能善于把握本末,不浪费时光,方不虚此生。

[5]“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这句话,并非针对大、小乘的实况而言,而是泛指修行者的心态及其发展性。佛法分大、小乘,从心态上讲,一般把急于度己的法门归于小乘,把兼及其他有情的归于大乘。不论大乘、小乘,实际上都是佛心所流出的教法。由于我们修行者都是处于“凡夫地”的有情,大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去,差别只在初发心的观念不同而已。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想要度化广大群生的“愿”,有时多半是出于“理智”而非自然的“真情”,而一个急于度己的修行者,也并非就等于抹杀了同情心。释尊在世时,那些已证四果的阿罗汉们的表现不是也很像菩萨吗?其实,只要真正证入了“法性”,就会流露出佛性,不同之处只在契入的深广度有别而已。既然都是佛的教法,我们对所谓的“小乘”,实不应盲目地随便加以呵斥,应该把它理解成在进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阶段性”的法门。所谓不同的阶段性,是指在成佛的进程上,在想要证入法性而未证入的那个阶段,小乘是心无旁鹜的以“修”为主,大乘则兼顾到“行”。至于小乘证四果后还有些什么,会转换跑道吗?由于境界太高,想来处于凡夫地的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但纯就速度而论,或者小乘还会比大乘快得多呢!当然就深广度而言,自然要归大乘了。就总进程(成佛)而言,谁快则不知。不过,成佛不是在比快,成佛是生活全体向上的表现,最好能兼顾到过程中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