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道家对开悟的印可

禅说庄子(四)知北游 作者:冯学成


所以,我们看到“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唱着歌就走了。古人还是潇洒,我们现在“行歌而去之”,在大街上唱唱跳跳,人家还以为你是神经病,如果是小男孩、小女孩可以。被衣唱的什么曲呢?他唱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当然,“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是一个境界,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修养。我们的心每天都是活蹦蹦的,这次我在四祖寺见到那位“翁上师”就是这样,我觉得他们的思维都太活跃了,远没达到“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一汝度”的状态,甚至不知道有这个。所以要“摄汝知”,收缩一下,把我们的心思、聪明收缩一点,会舒服一些。要做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这个并不容易。那么真正的知,就是我们最可贵的一个念头,是怎么来的?那么“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我们依靠什么?依靠我的见地,依靠我的感觉,一切不离万法,而万法又皆空,你又能依靠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真其实知”,道的“真”,才能如实地与你融为一体啊!

以前赵州老和尚的师兄长沙老和尚有一首偈子:“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已经站在百尺竿头了,功夫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就是耍杂技也达不到这样的技艺,但还须进步。为什么呢?“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不撒手,是因为还有个东西抓着,是因为有佛法捏着的,有见地捏着的,觉得我这样高明、那样高明,总把自己担起。要把这些东西都丢了,所以说“百尺竿头须进步”,你离开了这个竿子跳下来,你就粉身碎骨,就是要有这种粉身碎骨的精神,要有“一见不留、一法不存”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万法皆空”,没有什么依靠的,连佛也不靠。

所以,“不以故自持”,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媒媒晦晦”,就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就是这么个状态。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一会儿又“有”,一会儿又“无”,似有似无,非有非无。

“无心而不可与谋”,“无心”,我们只有做到“无心”,你才能做到知一切,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得一切智,得一切智智”。如果我们固执己见,那就不行。我经常用公路不通做比喻,大家都是开车的,堵车了大家车子都开不动了,就很讨厌。那如果心路不通呢?关键是心路不通,自己的心路不通,被一个“真理”卡住了,或者被自己的情绪卡住了,都会引起心路不通,不通就会影响你的智慧流淌。只有心路通了,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无所不到。也可以理解为无心而不去谋个什么,或者是不要去用心过多谋划什么,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谋。你四通八达了嘛!有“鸟道玄路”的功夫,心如虚空。既然是心如虚空,就不受高速公路的限制,不受铁路的限制,那么我们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带。“彼何人哉”,被衣就赞扬他的徒孙悟道了,也算是道家式的印可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