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20)

建党伟业 作者:高瑞沣


8月3日这一天,在一次学会的聚会中,毛泽东再次提出了他的这一想法。

“我们必须走出去。这几日,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会失败呢?我个人觉得,这也许和他所借鉴的西方列强的强国之路并不适合于我国有关。比较一下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崛起之前的情形,我觉得,我国现在的状况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很相似。当然了,这只是我基于从报刊上看到的文章进行的个人推断。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还需要我们去亲身体会……杨先生前段时间来信说,北大的蔡元培校长等人发起的法华教育会一直在组织勤工俭学留法活动。我觉得,这正是我等走出去的机会。我有意组织湖南同道一起去北京参加此项选拔,你们觉得如何?”

留法俭学会的成立始于1912年,由当时身为京津同盟会的负责人李石曾等人发起组成,并受到了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赞赏和大力支持。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留法俭学会成立当年就在北京成功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并先后组织了80余人赴法。

而不幸的是,在1914年,留法俭学会因为带有浓重的同盟会背景,遭到了袁世凯的仇视,被迫停办。国内办不成,流亡法国的李石曾便试着在留法华工中推行工余求学,并于次年成立了勤工俭学会,还在1916年在巴黎成立了华工学校。

李石曾此举,在当时对于开拓中国青年视野,培养人才具有巨大的意义。

因此,蔡元培对此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不仅亲赴巴黎授课,还和李石曾、吴玉章、欧乐、穆岱等中法人士以“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促进中国之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7年,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也成立了总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已经成了该会最主要的工作。

赴法勤工俭学对于当时的进步青年来说,其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而始终想着组织会员定期去俄国或者法国考察学习的毛泽东,在接到杨昌济传回的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以后,立刻觉得这是一次机会,而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萧子升等人的一致赞同。

这也就有了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

毛泽东是抱着赴法勤工俭学的目的去北京的,他甚至就是当时的湖南赴京青年的领袖,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去成法国呢?

经济窘迫是一个主要因素。

当时的华法教育会虽然担负组织任务,但是却不包揽全部费用。而当时初到北京的毛泽东不仅身无分文,还在湖南为帮母亲看病而欠下不少债务。所以虽然是抱着赴法留学的目的来的北京,然而真的到了北京,他却不得不开始为生计奔波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则和华法教育会对留法学生的筛选条件有关。

既然是勤工俭学,那么一定的技能还有法语学习便是必不可少的。而此时的毛泽东,却热衷于新闻和哲学的研究,并不愿意在技能以及法语学习上花费时间。

最后一个原因,则和杨开慧有关。

那时的杨开慧主修新闻,并不想出国求学,而她的这一决定,对于因为债务等问题已经在留学与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毛泽东,自然产生了一定影响。

毛泽东因为留法而奔赴北京,虽然最终没能成行,却因此得以和李大钊共事,并确定了和杨开慧的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未尝不是毛泽东北京之行的两个收获。

毛泽东等人进京以后,首站是在北大任教的恩师杨昌济家。

作为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来京不久蔡和森听说此事以后,也请假前来相聚。

是日,在杨昌济家,湖南留法团的25个青年加上蔡和森、杨昌济齐聚一堂,众人谈论人生理想,气氛空前热烈。

出于男女有别的考虑,已经17岁的杨开慧,没有参加他们的宴会。

席间,已经为留法一事咨询过蔡元培的杨昌济告诉学生们,因为欧战尚未结束,所以赴法一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杨昌济是赞成弟子们去法国进修的,所以他又接着说道:“你们不要着急,我已经和蔡校长说了,他近期就会抽空见你们。届时,他会帮你们引荐华法教育会的相关人士。”

作为前朝翰林,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毛泽东等人的心目中,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想到他会亲自引荐去和华法教育会的人交涉,众人不禁都对赴法之事充满信心。

然而,事实却让大家失望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