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北斗里藏身

云门宗史话 作者:冯学成


再如“北斗里藏身”句,既“透得法身”,法身赅遍虚空,南斗也罢,北斗也罢,无处不可藏身。后来禅师多以此语提持,并成为宋代拈古颂古中的重要题材。如在南宋时编纂,元朝时增补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有关“北斗里藏身”的偈颂竟多达三十一首,拈颂之人包括汾阳善昭、雪窦重显、投子义青、浮山法远、黄龙慧南、白云守端(1025—1072)、真净克文、五祖法演(1024—1104)等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内的著名大师,所颂皆极为精彩。这里试举三例,以供参考。

先看临济宗的汾阳善昭禅师(946—1023)所颂:

藏身北斗最分明,只为人多见不精。

巧妙妄陈心意解,却如平地作深坑。

昏灯日昼何曾易,青竹黄花满地生。

再看云门宗的雪窦重显禅师所颂:

老倒云门泛铁船,江南江北竞头看。

可怜无限垂钩者,随例茫茫失钓竿。

再看曹洞宗投子义青禅师(1033—1083)所颂:

南台峰高北岳低,行人泣泪雨迟疑。

火星昨夜移牛斗,照见西瞿人不知。

三大宗师所颂各有情趣,并表达出了对云门大师“北斗里藏身”的领会。在《云门广录》的《对机》卷中,这样的机语举不胜举。下面还是看后面的《室中语要》吧。

《室中语要》是云门大师借前代祖师的公案机语加以发挥,以启示其门人的心扉,并助其打开开悟之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拈古。对此,云门大师自己事先有一段说明:

师示众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总在拄杖头上,直饶会得倜傥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过,尽是野狐精。

师一日云:“古来老宿,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随语识人。若是出草之谈,即不与么;若与么,则有重话会语。不见仰山和尚问僧:‘近离甚处?’僧云:‘庐山。’仰山云:‘曾游五老峰么?’僧云:‘不曾游。’仰山云:‘阇黎不曾游山。’”师云:“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故有落草之谈。”

这一段说明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总在拄杖头上”,也就是说一切禅法、禅心、历代祖师都在这里,都在各人当机一念之中,原不用拈古例举。同时云门大师怕人执著,又旋立旋破,才说便扫:“直饶会得倜傥分明,只在半途。若不放过,尽是野狐精。”第二是说明古德随机接人,万不可按图索骥。随机接人是“慈悲之故”,但也却留下了“按图索骥”这种“落草之谈”给后人。故不可“随语识人”,一见满口佛语祖语,便以为他是行家里手。所以,“若是出草之谈,则不与么;若与么,则有重话会语”。“落草”就是留下迹印和教条,“出草”就是不留迹印和教条,相当于洞山大师的“鸟道玄路”。云门大师例举仰山大师这则公案来说明,仰山大师对那位从庐山来的僧人的一番问话,深藏玄机,原为接人的一期方便,但后来却被一些禅师生硬地搬来运用。故云门大师说有“落草之谈”。拈古当善为提持,若生硬运用,就会成为“重话”——重鼻子的话和“会语”——并未见道,却自以为会。下面看看云门大师拈古时,既凝重又洒脱,既幽默又明快的风格:

举玄沙(师备)示众云:“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来,作么生接?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请益,师云:“你礼拜著。”僧礼拜起,师以拄杖梗桎,僧后退。师云:“你不是患盲?”复唤近前,僧近前。师云:“你不是患聋?”乃竖起拄杖云:“还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你不是患哑?”其僧于此有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