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4)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陈阳


我们一再地经验羞愧难当,渐渐学习成为父母、师长、社会教导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结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忍不住表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而非“应该”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会有莫大的罪恶感。

在生物界,只有人类会想尽办法“不成为自己”。想尽办法“不成为自己”,强迫自己以“应该”的样子表现,就是心理学所谓“应该主义”。

“应该主义”企图表现“自我形象”(self-image),却排斥、鞭挞“自我”本身。这种企图可以创造出自我形象,然而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要创造出自我形象,就必须去假装、扮演,把成长变成表演,衍生出种种的虚情假意——这就是人生让我们备受煎熬的深刻原因。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你是谁?你对自己了解吗?你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对自己满意吗?你相信什么?你快乐吗?你喜欢自己的形象吗?你的习惯让你很难受吗?现在的你是你自己的样子,还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案例1:分裂的身心

我在某大学邂逅任先生,他正给前来进修的房地产行业的老总们主持讲座。任先生彼时对自己面临的一些挫折苦恼不已。

在校园的一家咖啡馆里,任先生一股脑儿将自己“真是倒霉,真是不幸”的事情,完全倾诉给我听。他说着那些听起来都令人很不好过的事情,面带微笑,保持着洒脱的讲师风度。我注意到他外在的表现。等他告一段落后,我告诉他:“你诉说的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然而你的脸上却笑得阳光灿烂。”

任先生听了,当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很有涵养:“噢,我怎么没什么感觉?”

我把服务员叫过来,请他借给我们一面镜子。得到镜子以后,我将镜子持在胸前,告诉任先生:“你继续说下去吧,我听着呢。”

他试图继续,然而一面镜子打破了局面——他困惑不已地看看我,再看看镜子,渐渐语无伦次;而且他发现自己一张嘴,就会习惯性地笑——于是他打算不笑,可不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的努力只持续了不到三分钟——他完全沉默了下来,低头不看镜子,并且十指交叉持于腹前——这个防御性的肢体语言同时表达出他对我的不满和愤怒。

我问道:“发现自己一说话就会笑了吗?”

任先生抬起头,习惯性地笑了一下——虽然勉强——“你刚才说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