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28)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陈阳


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人早就丢掉了“本来的我”。成功地达到“应该主义”的标准的人,其“社会的我”得到众人的欢迎,生活自然比较容易。但是,他“本来的我”怎么办呢?

“本来的我”包含着他生命中所有的“未完成事件”。其原初需求存在于心灵的深处,日夜呻吟,并且时不时冲破“社会的我”的禁锢,导致他内心极大的冲突与烦恼。所以,即使是成功地达到“应该主义”的标准的人,也很少随时随地都快乐,有自信。

“应该主义”其实是一所无形的、心灵的监狱。在这所监狱里,“社会的我”是狱卒,“本来的我”是囚犯。“本来的我”被排斥、压抑、看管,并且被刻意排除在察觉之外,被隐藏起来不见天日。但“本来的我”从来不可能安心“坐牢”,他会挟“未完成事件”的巨大力量一再“越狱”,形诸表面,变成抑郁、疾病、不满、仇恨,等等。

以下的部分,是探讨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与周遭的人,在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些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深植于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内在误区。也许读到这个部分的解析,你会产生共鸣,会被打动,也许还会引起你内在某些特别的情绪和感受。如果你有了这样的体会和察觉,你便开始在理念的层面经验发现“本来的我”的历程。

误区一:一定要责备

责备,是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大特质。

孩子撞到了桌子,咧嘴哭,大人就打一下桌子,说:“桌子坏!”大人打桌子,就教会小孩子:哭是不对的,要尽快收场;不对的事情,要尽量推卸掩饰——责备桌子。我们的整个童年一直在接受这种教导,最后这种理念就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责备一气——都怪伴侣、孩子、朋友、有钱人、穷亲戚、男人、女人、政府、命运、老天,等等。如果详细计算我们每天进行的指责,可能多得数不完。

我发现我们最常责备的是自己的配偶,然而我们常常把最严重的责备留给自己。“都怪他人”,接下来往往是:“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怪我”——清晰地察觉这一点,真让人深感惊讶。如果朋友出卖我们、父母公开羞辱我们、配偶粗暴对待我们,就算我们感觉了、察觉了,那些痛苦、伤害还在,并且可能还要天天面对。如果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将“迫害者”怎么样,也不便指责“迫害者”,“受害者”就会掉转枪口责备自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