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35)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陈阳


自我的这种行径导致“未完成事件”强烈的反抗,让我们不停地受到折磨。由于它的反抗与折磨,更进一步遭到自我的排斥——自我不信任并且害怕它——于是想尽办法将它排除在察觉之外。这又加剧了“未完成事件”的反抗。这真是个恶性循环。

我们对自己尚且如此,又怎么能去理解和爱他人呢?我们不仅无法依靠“本来的我”,而且受到“本来的我”的制约,所以总是感到疲累,无法承担压力,身心都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心灵世界是分裂的、对立的、不完整的,所以我们永远享受不了真正的平和安宁。

即使我们咬牙全力为“社会的我”服务,最后成功了,也无法快乐。因为,我们心灵的水下,有另一个我正在呻吟!

现代社会,事业成功而付出其他所有的,大有人在。这样的人生,哪里有真正爱过自己、爱过别人的体验,生活也就苦恼太多,对欢乐没什么感觉。很多人过早失去健康,甚至因此英年早逝。这种将人物化,当作器具的生活态度,显然不是真正热爱生命的健康态度。

想要解决我们身心的问题,我们必须改变态度:我们不能片面理解“有害的东西必须压抑下去”——对“本来的我”,对那些存在于我们内在的“未完成事件”,只有关注的察觉和恰当的满足才能转变。

案例8:找出“本来的我”

童先生很有倾诉的欲望。他跟我初次见面,就感慨说,自己其实非常看得开,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做人不急不躁,多年在海外生活阅历广泛,但还是想不通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愿望是良好的,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却充满了竞争?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争来争去的,并且手段层出不穷,同时目标却看上去是良好的、正当的?童先生用了两个钟头表白说:自己其实不屑于争,更愿意服从内心的道德标准,服从自我做人的原则;但有时候难免会想不开,就会找人倾诉,不然心里还是堵得慌。

由思考人类的目的与手段相违背的哲人,变成后来自我表白的痴人。我初步判断童先生需要我支持他的选择性问题。我说:“是争好还是不争的好,这是一个困扰整个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单是你。”

然后,我借着他对我懂点《易经》持好奇态度,顺题发挥说:“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直以方,曲则成’,意思是一个人很直率,做人特讲原则,那么他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君子;如果一个人有智谋有手段,在进取和妥协之间进退自如,那么他能做成事情,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其实无论进退,关键并不在于进退本身的利弊,而在于当时的选择。只要你选择了,并且打算好要接受这一选择所带来的相应结果,那么你就是一个对生活抱着严肃态度、认真做人的人。所以,无论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