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一生的学习(5)

一生的学习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人只是机械体,只是自动机器,那么“未来”便可以预知,完美的乌托邦便可以拟定。我们便能够仔细地设计一个未来的社会,为它工作。然而,人并非机器,无法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型加以设计。

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其间有许多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而为了“未来”而牺牲了“现在”,我们便是追求着一项错误的手段,以为借此可以达到一个可能正确的目标。然而,手段决定了目标;何况,我们是何许人,竟能决定“人”应该如何?我们有何权利,能够决定将“人”按照某种特定模式——这个特定模式乃是从某本书上学来,或是受我们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惧所规限——而加以塑造?

正确的教育,与任何的意识形态都不相关——不论这意识形态保证能在未来产生何种乌托邦;正确的教育,不是以任何学说为基础——不论它是多么精心构想得来;正确的教育也不是一种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

任何依照资质而将儿童加以分门别类的方法,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对立,助长了社会上的派别区分,而无法培养出完整的个人。显然,任何方法、任何学说都无法提供正确的教育,而执着地信奉某种方法,则表示出教育的怠惰。一旦教育以呆板的原则为基础,它足以制造出有效率的男男女女,却无法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

惟有爱才能触发对他人的了解。有了爱,才会和别人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即时的沟通。由于我们自己思想干枯、空洞,没有爱,所以,我们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针拱手让给政府和学说。然而,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专家,而非“人”,因为“人”对政府是个威胁——对于组织化的宗教,“人”也是个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和组织化的宗教,要设法控制教育的原因。

人的生活,绝对不能附和于某种学说,不能强行纳置于框架之中——不论这框架构想得多么高贵。而一颗仅仅被训练来接受知识的心,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与奥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渊与峻岭。当我们依照一套思想学说,或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来训练我们的子女;我们教他们限制在种种不同的部门内思考,便是阻止他们发展成为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们没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面对。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理论家就像专家一样,对整体毫不关心,他只关心某一部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理论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而大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警觉、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的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或信仰。

让我们不要依据原则和理想来思考,让我们关怀事物的真面目。因为,只有考虑到现存的事物,才能唤醒智慧,而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当一个人遵循一种方法——即使这种方法,是由一个深思而智慧的人所拟定——方法本身便变得十分重要,而儿童则只有当他符合方法时,才显得重要了。我们把儿童加以比较,加以归类,然后依照某种方式着手教育他。这种教育方式对教育者来说也许方便,然而,遵循一种学说或是对意见与学识的专横态度,都无法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