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藏,一所最好的心灵学校(2)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作者:聂晓阳


 

人的贪欲和穷富其实没有关系。如果你贪,即使是皇帝,一样会贪财、贪名、贪权;如果你不贪,也就是说你有一颗足够高贵的心,即使是平民,也可以“粪土当年万户侯”。金钱和地位,都不是让身心套上枷锁的理由。

我也曾问我的西藏朋友强巴顿珠,为什么有人去歌厅、舞厅找乐,最后反而觉得更没意思?他回答,快乐是靠心感受的,只有让心恢复简单纯净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像歌厅那种地方,本来就充满了欲望、诱惑和各种不好的情绪,虽然一个人能获得一时的刺激,但内心却因此更加混浊动荡,所以你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他说:“花钱和靠别人让自己快乐,都不是快乐的正道。”

的确,幸福是快乐的善行。有些快乐很短暂,有些满足很纠结,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在善上。凡与善有冲突的东西,无论看起来多么美妙,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是一个人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快乐不需要刻意寻找,凡刻意追求来的,都是感官的满足,不是灵魂的愉悦。

在藏传佛教看来,快乐必有因,此因即善行。寂天菩萨曾说过,这个世界不管还有什么样的快乐,都来自希望别人快乐;这个世界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有人说:其实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哲学,因为头脑和心就是寺庙,善心就是最大的哲学。

在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看来,人的自私欲是万恶之本,也是烦恼之源。而利他心是成佛的主要因缘和目的,也是人摆脱烦恼求得解脱的根本之路。透彻到能看到未来很多世的人,应该对今生的福乐不会过于热衷。

有一天,我早起慢跑锻炼,心中忽然想起一个词:“安分。”人究竟应该安守自己的命运,在或好或坏的今生命运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平和,还是应该心怀壮烈,与命运抗争争取更好的现世名利?

我想,安分,则少了一份期待,从而更容易满足。抗争和颠覆,则每天在争斗、不满和失落中度过,会不会渐渐欲壑难填,终生流离?

在西藏,安分是一种绝对的美德。对比自己强的人,人们会用吐舌头挠耳朵摸脑袋来表示敬意,表示对他们前世善行今生得到好报的羡慕。旧时的西藏等级分明,下人对有身份的人,要在名字后面加一个“拉”表示尊敬,这也是为了随时提醒他们上辈子修行不到,今生更要好好做人,以求来世以及未来很多世的福报。西藏人对今生并不过分看重,因为今生只是一辈子,是暂时的,而未来是很多辈子,是永恒的。

佛教中有个词汇叫“随喜”,就是说当我们见到或听到任何善行时,心中自然而然产生快乐,甚至有时仅仅想到正面的行为,也感到高兴。佛家认为,“随喜”是治疗嫉妒的良方。

很多年前,我曾经目击过这样的事情:某大学心理系三年级女研究生薛某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录取她并提供全额奖学金的电子邮件,但被她的室友张某冒用她的名义回绝了。失去留学机会的薛某怀疑是同室张某所为,讼至法院。后张某承认,表示愿意赔偿一万两千元。有人感慨说:当我们仅仅因为自己没有而阻止别人拥有时,我们不但会成为不光彩的失败者,还会沦为可耻的胜利者。

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似胜利了,其实却是失去更多。这就好比总喜欢发现对方漏洞的人,只能赢得一时的口舌之快和表面的上风。而那些更善于发现对方道理所在的人,往往能更加服人。

在西藏人的在宗教观念里,一个人不做恶事固然重要,不起坏的心念也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身语意”同修。意思就是说,行动、语言和心念要统一,一念之差和一行不慎的业报是一样的。

在他们看来,人如果做好事起善念就会心情畅快,就更能作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带来好的结果;而一个恶的想法或念头会带来心智的蒙蔽,让人不免空虚焦躁,这样就容易心猿意马,心智下降,以致作出可能更加错误的决定——一念不慎,带来恶果和烦恼。

在西藏,一切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观念,那就是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生命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而生命不只有一辈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