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管理的角色(4)

德鲁克管理沉思录 作者:任朝彦


发掘企业有效运作方法的谋略家

大师如是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管理”,就是一个能在既有的知识体系里找到一个最有成效的运作方法的学问。

--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

关键词:既有知识 最有效 运作方法 学问

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运作方法,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福特汽车的生产线。1903年,亨利·福特用来自十二位投资者的28000美元在一个原先制造马车的工厂里开始了他的事业。当时汽车的生产方式是以2~3个工人为一组,从零件制造到销售订单都由一组工人负责到底。因此,最开始的日子里,福特公司生产效率比较低,每天只能生产几部车。

1908年, 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发行福特T型车。最早的一批T型车都是在制造车间完成装配的,后来公司将生产部分移动到空间更大的高地公园的车间来满足市场对于T型车源源不断的需求。虽然空间大了很多,但是在旧有的生产方式下,依然供不应求,产量与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福特为此十分困惑,每天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1913年,亨利·福特决定进行改革,将原先的流水线装配法发展成为由机械传送带来运输零件让工人进行组装。这个创新将原先装配底盘所需的12个小时30分钟的时间减少到2个小时40分钟。但是,伴随这个创新而来的问题是:工人们对这种传输模式极不适应,失误率相当高。

失误就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延误以及更多对工人进行培训所需的额外支出。福特决定再次进行改革,这次他改革的不是生产程序,而是工人薪酬、招聘和劳动时间问题。1914年1月,福特宣布:将工资加倍,从2.5美元每小时提高到5美元每小时;缩短工作时间,每天仅仅工作8小时;设立专门负责雇佣工人的人员。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困扰公司多年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迎刃而解,员工失误率大幅下降,公司生产力也随之腾飞。随着制造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每辆车的售价也开始快速下跌。福特不断对他的汽车产品进行降价,由原先850美元一辆车的价钱降至360美元,并首先发明了授权经销商的概念与体系,让那些经销商来为他大量销售这些便宜的汽车。

截至1913年底,全美国有50%的汽车都是福特公司生产的。至1918年底,全美国的汽车有一半都是T型车,而且当时绝大部分T型车的颜色都是清一色的黑,基本没有什么其他颜色可供选择。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顾客可以选择他想要的任何一种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福特汽车生产线的产生,被誉为汽车制造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福特将生产工艺从人工转向半自动,获得巨大成功,赢得广泛赞誉。与福特同样精彩的是,王传福将生产工艺从全自动转化为半自动,从而创造了人工打败机器的奇迹。

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刚刚28岁的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

比亚迪这个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响,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截止到2007年底,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第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