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节: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4)

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 作者:郭战平


这一次战争打得那么激烈,就少了一个担架兵,这和过去行军当中逃亡很多的情况已经有天壤之别了。所以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专门写这件事情,说明他印象是非常深的,而带这支部队的正是当党代表的父亲。

记者:毛主席在《吊罗荣桓同志》的七律中,第一句提到“记得当年草上飞”,请你讲讲这个“草上飞”的典故吧。

罗东进:1928年上了井冈山,部队也开始多起来了。当时有个二十九团,这个二十九团的士兵都是由湖南的农民起义军组成的,因为快过年了,形势稍微好了一点,他们就想回家过年,就想回湖南,所以这个二十九团就在团长带领下下了井冈山,当时朱德和陈毅同志劝阻他们,他们不听。后来陈毅又觉得二十九团单独这样行动怕他们吃亏,就带着二十八团跟着下山了,到了湖南打了一仗是先胜后败,因为这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好。

这个时候毛主席就很着急,又怕二十八团跟着吃亏,所以就带着我父亲的部队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当时都是爬山越岭,有时候两座山之间有个峡谷,看着很近,但是一走起来,一上一下要半天时间。因为担心二十八团困在那儿要吃亏,得把他们早点接回来,就得赶时间,可是那座山很陡,如果战士往下跑就收不住脚,就会摔倒,如果嗖嗖往下走,用的时间又太长。山势虽然比较陡,但山坡斜面比较平缓,平面长了很多很厚的草,有半人来高,在当地叫野鸡毛草,所以我父亲他们几个就商量是不是让战士揣着枪像坐滑梯一样滑下去,这样就快很多。

部队很快就下到山下,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草上飞”这个词就非常贴切了。

但是实际上“草上飞”这一句词是主席用了黄巢的《自题像》里的一句,因为黄巢起义失败以后,传说他没有死,当了和尚,然后他到了开封的天京桥,有感,就写了一首诗叫《自题像》,这首诗的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然后“脱却戎装换僧服”。

引用黄巢这诗的头一句,第一层意思是说父亲也是领着农民起义军上的井冈山,参加了革命队伍,再一层意思就是战争年代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境。

记者:我听说1941年年底,日军对沂蒙山进行大“扫荡”,罗帅率部不费一枪一弹,冲出5万日军的合围,“无声的战斗”因此得名。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恐怕也是比较精彩的战例了吧?

罗东进:我父亲把这个战术叫“翻边战术”,就是翻到敌人的后方去,刘田突围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刘田突围是怎么回事呢?当时一一五师的师部,在刘田驻的单位有“战工委”,也就相当于省政府,作战部队只有一个独立营,就是在刘田这个地区,这一块几个村子里头,一共有两千多人。1941年鬼子大“扫荡”的时候,当时日本方面在山东的第十二军,司令官叫土桥一茨,他是个中将,他聚集了5万多日本兵和伪军,分11路向刘田这个地方包围过来了,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敌人围困越来越紧密,日军把刘田团团围住了,而且正在逐渐缩小包围圈。

这个时候我父亲主持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当时一一五师陈光,还有山东分局的朱瑞以及肖华等这些同志都在,大家就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当时我父亲就让大家提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四条:一个是东过沂河和沭河,进入滨海地区,这是最佳的一个方案,因为滨海就是咱们的解放区,就是往日照那个方向,往东面去,但是这个方向正是敌人埋伏的一个口袋。因为这个方向最容易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