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人体的春夏秋冬 作者:史赞华


求医不如求己,对吗?

身体是最好的医生,对吗?

不完全。这类说法都需要加一个限定的前提,即是否生病。

没生病时,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求医不如求己,因为身体是最好的医生,可以自我调节;一旦生病了,处在病理状态,仅仅依靠身体自身的调节与自愈恐怕就会让病邪愈演愈烈。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在未病与已病的这一观点中,西医与中医有相通之处。西医说,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非器质性阶段的治疗通常比较容易的,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会变得困难,因此,许多已到晚期的癌症想要治愈都十分困难。

西医目前的科研水平与诊断技术依旧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基因研究,未病也会慢慢被诊断预防。其实,这一先瞻的方向,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已了解了。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国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与其在疾病形成后再治疗,不如事先就调养身体;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医治,不过是徒劳。未病而先治对于医生是一种治疗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理念。

朱丹溪所说的"圣人"又是谁呢?是谁在这位滋阴派鼻祖之前提出这种科学的理念呢?其实还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下工指普通的医生。

二者如何区分呢?很简单,"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高明的医生在病还未成形的时候,就能发现预治;普通的医生只能在病已成形的时候,亡羊补牢。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