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12路的蓝鸟

长发飞扬的日子 作者:姜昕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当初父母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让我投考一所位于市郊(几乎就是在山里)而且得住校的中学的良苦用心--也许他们早就看出了潜伏在我身上的某些“不安定因素”吧。事隔多年后我才知道,如果没有那六年不受干扰的潜心苦读,我该是多么苍白!

后来,当我开始唱歌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周围有些歌手居然连类似童年的“童”这种极为普通的常用字都不会写,只上到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就匆匆忙忙去寻找成名、发财的机会,而且也从不看书、听音乐(除了学唱自己得要表演的歌儿)--难怪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速度会那么缓慢,方向又那么令人失望!

我曾经说我从不后悔当初退学的选择,因为我要做我喜欢的事,走我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但是今天,我想要更正。因为,我不得不承认,那时候我太年轻,挥霍了大好时光,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有“魄力”、很“勇敢”--事实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并不在于你将来一定要从事某一职业,而我当初偏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是一段不知天高地厚、笑得肆无忌惮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我的内心仿佛只存在着这两样东西:骄傲和躁动。我几乎拥有那个年龄的女孩儿应该拥有的一切--健康、美丽和指日可待的美好未来。然而,我并不知道珍惜,也不知道--它们都是捧在手心里的水,并不会永远存在。

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次短暂而心碎的恋爱。他是高我三届的大四学生。大一那年一个深秋的晚上,在一幢塔楼21层某单元朝南的阳台上,他突然闯进了我的生活。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埋下了伏笔--在那些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忧伤、纵情欢闹的夜里,他发出的声音曾经从敞开的窗户进入我清澈见底的内心,像一粒小石子一样溅起层层涟漪,使我骤然安静……但是,在那个晚上之前,我对他从来只是远远注视抑或侧耳聆听,顺其自然与他的歌声相遇,然后产生某些猜测和联想……而那个晚上,我忽然在深秋清冷的月色里与他在一个高高的阳台上单独相对……

那是一个周末,在高年级学生组织的家庭Party上,我因为闹热了,就一个人跑到阳台上去乘凉。

那天晚上的夜空是北京深秋里我最爱的那种:苍穹高远辽阔,群星清晰可见。我不知不觉就看得出了神……忽然听到有人拉开门走上阳台,一回头,便遇到了他的目光。 我知道那是他,虽然从未近距离面对过。我有点紧张,因为对他并不熟悉却又早有好感。他就那么来到我身边,和我一样倚着栏杆举目眺望……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再离开阳台返回到屋内的喧闹中,他的出现总是会让我安静,即使是在那些隔着遥远距离的夜里。不知就那样过了多久,我们开始断断续续地交谈。在那样的夜里,我们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在夜色里翱翔的神灵……后来,他说他想把月亮盖上,把路灯打碎,他说:“我想带你回家!”那一刻,晚风撩起我原本静静垂落的长发,起伏的发丝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面颊。他侧过头来看着我,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我慌乱地低下头,然后,他抬起手把那些被风吹乱的发丝重新替我理到耳畔,我没有拒绝……

我们有过甜蜜而难忘的时光,极其短暂的一段时光,那些学生恋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浪漫回忆。在那些随之而来的冬日的夜里,我们曾经“轧”遍大半个京城的马路而不知寒冷、疲倦为何物。

我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把自己所有的“第一次”都交付给他,并且天真地以为我找到了幸福,我以为有一天我和他一定会像我的父母一样结婚、生子、白头偕老。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变了,其他男生从此再也不能进入我的视线,我才知道原来自己骨子里其实仍是个“传统”的女人,虽然拥有时髦的外表和装束…… 他是我眼里的“高寒”(琼瑶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的男主角),是我整个少女时代的梦想(身高超过一米八,会弹吉他会唱歌--中学的时候,晚上同宿舍的女孩儿曾经聊起对于未来男朋友的期许,我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他浪漫而且拥有足以让那个年龄的我晕眩的语言天赋--记得我曾经闹着要跟他学琴,当时他正靠在宿舍的床上抽烟,听了我的话,他看着那一缕袅袅上升的青烟,给了我一个不紧不慢的回答:烟可以抽,但不能上瘾;琴可以学,但不能上瘾;恋爱可以谈,但也不能上瘾……他总是那样,说出的话就像《哈姆雷特》的台词,让人琢磨半天。

那是中国刚刚开始有流行歌曲的年代,全国上下正刮着一股吉他热,琴弹得好歌儿又唱得好的男孩儿总是很容易受到女孩儿们的青睐,而我又偏偏是最吃这一套的。我上中学时,只要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帮弹琴的男孩儿就挪不动步--也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反正这种东西对我相当“行之有效”,不仅贯穿我的命运,并且始终影响着我的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