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诀世(1)

革命与生意 作者:吴比


广州,燕塘机场,天气看起来并不太好。

忽然,一架飞机从30米高空坠落,尖叫声四起,现场一片混乱,观众惊慌失措。飞行员被抬出机舱,奄奄一息。数小时后,医院传来死讯。据说,离世前,飞行员依然冷静地同助手分析失事原因,并告诫说:“勿因吾毙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飞行员时年30岁,葬于黄花岗,碑塔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

从机场到医院的途中,冯如的思绪也许会回到4年前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那家名为“广东制造机械厂”的三人作坊。就在这个面积仅有8平方米、狭窄逼仄的车间里,连同厂长冯如的3位职员废寝忘食,造出了第一架中国人真正的飞机。

奇迹的背后是现实曾经对冯如的无尽嘲弄。可这个家境贫寒,12岁即离乡赴美求生的年轻人,就像一颗倔强的石头,“成一绝艺,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当人类开始接触天空时,他终生的奋斗方向因此变得明确,“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

更早一些,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飞行。为垄断飞机市场,精明的美国人封闭了一切信息。冯如只能运用数学与物理学原理,不断地航模试验,修正数据。他甚至买来小鸟,观察它们的飞行状况,用最“笨拙”的方式,揣摩飞机大致结构。最难堪的是,一部分华侨在内的当地人,袖手旁观或者干脆讥讽耻笑。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异想天开,飞机岂是不开化的黄种人能够造的”。一些华侨则觉得“冯如不务正业,教导子女一定要引以为戒”。

机械厂成立以来,一直缺乏资金,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以至于大小零件全部由机械厂三名员工手工敲打制成。这样条件下制成的飞机,性能的确堪忧,几次试飞过程均出现意外。幸运的是,每一次试飞冯如都大难不死。飞机制造期间,冯如父母多次来信,催促回国,他回信写道:“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1911年1月,冯如的飞机迎风而起,全部航程35公里,时速105公里,超过前年的国际飞行比赛冠军。试飞结束,美国人在报纸的显眼位置,刊登了冯如照片,惊呼:“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甩在了后面。”华侨们纷纷以冯如为榜样,对子女说:“好好读书,像冯如一样有出息,就不用当苦力。”而以代表黄种人崛起自居的日本人也对冯如表示了相当的敬意,日本国内媒体少见的把冯如的成就视作“大东亚人之骄傲”。

同年2月,冯如拒绝欧美各国航空公司高薪,把“壮国体,挽利权”作为公司设立及经营宗旨订入章程,率领技术人员,携两架飞机以及器材设备,乘船回国。其后的日子里,厂长冯如兼任广东革命军飞机长,直至一年后机毁人亡。

对于冯如,他肯定相信,这个国家命运的大趋势是向上的单行道,不可逆转,即使此时的中国陷入一场外患内忧的“大转折”中难以自拔,也错过了一次次大国崛起、民族扬眉的时机。可是,国家前景尚且阴晦未明,个人的命运又怎能风烟乍起?

冯如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飞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