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人祸天灾(7)

革命与生意 作者:吴比


以独特的方式达到占有财富的目的后,如果把杜月笙也看做一个商人,他还是做了一些商人应做的事情。如评论家鄢烈山所评,“杜月笙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同时,也为国家民族争取利益,留下了企业家的精神”。而《纽约先驱报》曾对华尔街一个不守规则的经纪人菲斯科菲斯科,华尔街早期的投资客,生性狡猾却对投机有着天才般的判断。他不择手段导演的黄金操纵案,让数以千计的人破产,并导致美国长达六年的萧条。有过如下结论:“人们记得他出身贫寒,但一直努力奋斗。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他也用了不少华而不实或者半野蛮的手段,但他灵魂深处有追求自由的信念和慷慨大方的精神,这使得缺点无关紧要。”这段话套用在杜月笙的身上,似乎同样适用。

不过,“人性松绑,来去无挂,为所欲为”,杜月笙的从商方式不可复制。时运使然,这样诡谲的“中国梦”大抵只能在特殊年代一晃而过。只不过,纵贯世纪,杜月笙的影子似乎仍然能在今天的商业现实中找到,且还为数不少。

今天,商业黑色幽默层出不穷。对于卷入那些中国民营企业家黑皮书的“强人们”而言,他们几近蛮横的金钱思路或许适用于往日,但现在,世殊时异。

在被金钱膨胀起来的无穷欲望面前,人的意志力简直不堪一击。太多的人幻想暴富,把人生覆灭的悲剧推向高潮。小部分与众不同者,难得在众多痴迷于资本快速翻番的故事中,面对诱惑,保持少有的理性和出奇的冷静。

许多国人对橡胶股票买卖趋之若鹜时,陈嘉庚则本分地经营着自己的一方橡胶园。1904年,读过几年私塾的陈嘉庚,到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生意。经商多年的陈父原拥有30余万资产。由于染上鸦片,企业人心涣散,家业江河日下,最后背一身债务。陈嘉庚感慨万千,“家君一生数十年艰难辛苦,结果遭此不幸,余是以抱恨无穷,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

新加坡法律上并不要求父债子还,陈嘉庚还是坚持承担父亲债务。债权人为其诚信打动,资助他重操旧业。他筹集7000多元,创设罐头厂,号称“新利川”。在产品定位上,新利川独辟蹊径,生产工艺难度大、利润丰厚的杂装产品,迅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生产经营中,当日采购、当日生产、当日核算,避免了混乱和浪费。

几年下来,陈嘉庚偿清债务。到1911年,他在新加坡商圈渐有名气。这年,他退出罐头厂,把主要精力用于拓展橡胶业务。

陈嘉庚经营方式大刀阔斧。他打通整个产业链,控制橡胶业上游供应及中间加工阶段,同时跻身产业链末端,开办橡胶品制造厂,生产车胎、卫生用品和日用品。其胶品厂的“钟牌”黄底胶鞋甚至得到鲁迅的喜爱。

受国内股灾波及,1911年下半年南洋诸多橡胶厂半死不活,陈嘉庚趁机跑马圈地,一口气低价买进9家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的胶厂,把橡胶园面积增加到15000英亩。

经过系列整合并购,陈嘉庚的橡胶厂资产总值增值4倍,营业范围遍及五大洲,雇用职工3万余人,人称“南洋橡胶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