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节:我只用这样的人(11)

唐太宗治官笔记 作者:吴晶


这种期许,在我来说,是风险最小化的方案。而对于长孙无忌家族来说,可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正所谓树大招风,故而长孙皇后每每在与我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反复提到希望我吸取汉朝吕氏、霍氏家族专权乱政的教训,不要授予他哥哥相位。

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长孙皇后不是吕后,长孙无忌也做不了霍光。但是长孙无忌在妹妹的影响下,也多次主动表示谦退之意,力辞自己所担任的尚书右仆射一职。不得已之下,我只好准许了他的请求。从此,长孙无忌便开始了长时间的赋闲生活,他顶着一大堆我赐予的荣誉头衔,做起了修订大唐律例的工作,一副幽居山中、不问世事的样子。

然而,对于从小与我玩到大的长孙无忌,难道我还不了解他的心思吗?他表面上谦退淡然,实则对权力充满了渴求和欲望,只不过碍于长孙皇后的要求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罢了。他赋闲在家,专心修订《贞观律》和《大唐仪礼》,正是希望借助法律条例的力量,把自己对于政治制度的安排和设想转化为现实。

不得不说,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长孙无忌的雄心壮志——他在等待机会,等待有一天按照自己的理想来重构朝堂上下的政治与行政秩序。

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看起来好像是远离了朝政的风暴中心,但朝中群臣都清楚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实际影响。

这才有了后来的“世袭刺史”事件。

分封诸侯来拱卫皇室,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贞观十一年,我下决心推行这个梦想——建立“世袭刺史”制度,授予诸王贵戚、功勋大臣世袭刺史的名号,分镇各地,代代罔替,其中包括二十一名亲王和十四名功臣。在我的安排下,他们接受诏令后,便要立即奔赴各地赴任,从此成为我李唐皇室的可靠屏藩。

诏令一下,大臣群起反对。他们都认为,“世袭刺史”制度不但不会巩固皇室,反而会架空中央权力,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其中自然包括行事慎重的房玄龄和向来喜欢进谏的魏征。但是有一个人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在分封方案中排名第一、预备封为赵州刺史的长孙无忌。

按理说,向来以顺承我的旨意而出名的长孙无忌,实在没有理由加入到反对者的行列中去,更何况他还是这次分封方案的直接受益人,何以如此强烈地反对这个计划呢?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不得不收回成命。没过多久,我终于搞清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房玄龄去找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微微一笑:

“这包在我身上!”

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下,受封的功臣们集体表示不愿前往世袭封地走马上任,这样一来世袭刺史制度就成为了泡影——连受封的人都抵制,你总不能拿着棒子赶他们去上任吧?不久,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妇长乐公主再三向我请求:“老臣与陛下当年一起打天下,历经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天下太平,为何要把我们赶到外地上任呢?这不是和流放差不多吗?”

其实,稍微想想便知道长孙无忌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怎么说,我们也是一块玩大的死党,他脑袋里转什么念头还能骗过我吗?看似淡然的他其实是真不想离开京城,离开变幻莫测的政局中心,一旦去了赵州,他也许就永远被排斥在日后的权力格局之外了。

他自然舍不得。

要是换作其他人来搅黄我准备已久的分封大计,我定会气不打一处来。可是,面对这位过去的老友兼大舅子,我只好无奈苦笑。因为,很快便需要让长孙无忌重新在政治上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谋反被废,而朕的诸位皇子中,最有资格被立为皇储的,便是出自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孩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而要说起来,李泰似乎更为优秀一些。他自小聪明绝伦,博学多才,早在贞观十一年,便效仿我当年开设文学馆,招纳贤士。许多文武官员也争相投至其门下,在朝廷中隐然形成一股自成一体的派系格局。

相比起来,晋王李治天性柔弱,不为时人所看好也是正常的事。

不过,长孙无忌却不这样看。同样是李泰和李治的舅父,这两个外甥对他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李泰恃才傲物,眼中压根没有长孙无忌等一干元老重臣的存在,假如最后被立为太子的是李泰,不用说,这个舅父的政治地位也就彻底宣告终结了。

因此,为了能在我走后继续维系在朝中的地位,长孙无忌的最佳策略便是拥立李治,若是性格较弱的李治即位,必定会将长孙无忌倚为靠山。因此,李治便成为长孙无忌极力支持的对象。

其实,李泰之所以最后败出,李治上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长孙无忌的坚持。

这在许多人心里,成为了一个永远的遗憾。他们都在想,如果能立更为强势的李泰为皇储,可能会比李治管理得更好吧?他们也想不明白,为何我会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对长孙无忌如此言听计从,难道我看不出来长孙无忌的私心吗?

当然看得出来,但我更看到了立储问题背后的隐忧——选谁做太子,绝非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只需要比试双方的才干学识即可分出高下。我已经一手奠定了大唐帝国的格局和疆域,而对于继任者来说,他的任务并非开疆拓土,而是如何守成,将这份基业万世不易地传承下去。

我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英武,我不想在身后再出现一个隋炀帝。

而立李泰,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泰的班底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功臣子弟,他们凭借祖上的功勋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他们尤其看不顺眼的,便是在朝堂上把控实权、占据高位的一干元老重臣。而这些元老重臣的首领和代表,自然是长孙无忌等人。

选择李泰,也就是选择在日后由李泰的班底全面接管朝政,甚至彻底改变我自贞观以来苦心经营而成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会使得大唐朝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还算是好的情况,而最坏的情况,便是元老派和少壮派在我离去后发生激烈的倾轧和内斗,使朝堂变为血雨腥风的战场,甚至有可能连江山都被他们断送。

因此,哪怕我再不满意李治,也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这是最稳妥,也最理智的决定。

因此,我才需要借重长孙无忌的力量,让他将李治扶上马,再送一程。在我走后,长孙无忌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变成握有大唐实际政治力量的权臣,权倾天下。

然而,我不怕这个。

以我对长孙无忌这么多年的了解,以他的才能品格,我完全不必担心他会在架空李治之后取而代之。

他想不出,也做不到。

应该担心的人是他,而不是我。

我相信,在长孙无忌的看护下,李治这个孩子会一天天成熟起来,强大起来。他终将会找准自己的位置,而那一天,就是长孙无忌功成身退之日——假如那时的长孙无忌还能如今日这样谦退淡然、善避嫌疑的话。

不过,人都是会变的。在长孙无忌终于能够一展自己抱负的那一天,会不会因为停不下脚步而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我不得而知。最后他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那也还是一个未知数。然而,这已经不属于我需要操心的事儿。毕竟,我关注的,只是李治孩儿的顺利成长,大唐天下的长治久安。

身后的事,就交托于你了。长孙无忌,勉之,勉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