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单元 爱是永恒的语言(1)

小学生经典阅读:五年级(上) 作者:方东方


读点·点睛

乌鸦,向来不为人所喜爱,有人厌它晦气,有人惧它报“凶信”,实则它也不过是自然生灵的一分子,也有得人喜爱和理解的权利。

鸦(有删节)

施蛰存

对于乌鸦,不知怎的,只要一听到它的啼声,便会无端地有所感触。感触些什么,我也不能分析出来,总之是会使我悲哀,使我因而有种种的联想,使我陷入在朦胧的幽暗之中,那是有好几回了。

我对于乌鸦的最早的认识是在什么时候,那是确已记不起了。只是小时候随着父母住在苏州的时候,醋库巷里租住屋底天井里确是有着两株老桂树,而每株树上是各有着一个鸦巢。对于乌鸦的生活加以观察,我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到如今也常常惊异着自己小时候的性格。我是一向生活在孤寂中,我没有小伴侣,散学归家,老年的张妈陪伴着母亲在堂上做些针黹(zhǐ),父亲尚未回来,屋宇之中常是静悄悄的,而此时我不会想出去与里巷中小儿争逐,独自游行在这个湫(jiǎo)隘又阴沉的天井里。这是现在想来也以为太怪僻的。秋日,桂叶繁茂,天井便全给遮蔽了,我会从桂叶的隙缝中窥睨着烟似的傍晚的天空,我看它渐渐地冥合下来,桂叶的轮廓便慢慢地不清楚了,这时候一阵鸦噪声在天上掠过,跟着那住在我们桂树上的几个鸦也回来了。

它们在树上哑哑地叫喊,这分明是表示白日之终尽。我回头看室内已是灯火荧荧,晚风乍起,落叶萧然,这时我虽在童年,也好像担负着什么人生之悲哀,为之怅然入室。

这是我在幼小时候,鸦是一种不吉的禽的知识还未曾受到,已经感觉着它对于我的生命将有何等的影响了。

以后,是在病榻上,听到侵晓的鸦啼,也曾感觉到一度的悲哀。那时候是正患着疟疾,吃了金鸡纳霜也还没有动静,傍晚狂热,午夜严寒,到黎明才觉清爽,虽然很累了,但我倒不想入睡。砺壳窗上微微地显出鱼肚白色,桌上美孚灯里的煤油已将干涸,灯罩上升起了一层厚晕,火光也已衰弱下去。

盛水果的瓷碟,盖着一张纸和压着一把剪刀的吃剩的药碗,都现着清冷的神色,不像在灯光下所见的那样光致了。于是,在那时候,忽听见屋上哑哑地掠过几羽晓鸦,这沉着的声音,顿然会使我眼前一阵黑暗,有一种感到了生命之终结的预兆似的悲哀兜上心来。我不禁想起大多数病人是确在这个时候咽气的,这里或许有些意义可以玩味。

在夕照的乱山中,有一次,脚夫替我挑着行李,行走在到大学去的路上,昏鸦的啼声也曾刺激过我。我们从蜿蜒的小径,翻过一条峻坂,背后的落日把我们修长的影子向一丛丛参天的古木和乱叠着的坟墓中趱(zǎn)刺进去。

四野无人,但闻虫响,间或有几支顶上污了雀屎的华表屹立在路旁,好像在等候着我们,前路是微茫不定,隐约间似还有一个陡绝的山峰阻挡着。晚烟群集,把我们两个走乏了的人团团围住,正在此际,忽又听见丛林密箐之中,有鸦声凄恻地哀号着,因为在深沉的山谷里,故而回声继起,把这声音引曳得更悠长,更悲哀。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好像有对此苍茫,恐怕要找不到归宿之感。这是到现在也还忘记不了的一个景色。

此外,还有一回,是在到乡下去的小划船里。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轻的农家妇,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婴孩。起先一同上船的时候,我就看出她眉目之间,似乎含着一种愁绪。虽然也未尝不曾在做着笑容引逗她的孩子,但我觉着她必定有着重大的忧愁,万不能从她的心中暂时排去了的。

橹声咿哑,小小的船载着我们几个不同的生命转过了七八支小川。这时正是暮春,两岸浓碧成荫,虽有余阳,也只在远处高高的树杪上闪其金色。

翠鸟因风,时度水次,在我正是凭舷览赏的好时光,然而偶然侧眼看那农家少妇,则是娇儿在抱而意若不属,两眼凝看长天,而漠然如未有所见。淳朴的心里,给什么忧虑纷扰了呢,我不禁关心着她了。

但后来,从她问摇船人什么时候可以到埠,以及其他种种事情的时候,我揣度出了她是嫁在城里的一个农家女,此番是回去看望她父亲的病。而她所要到的乡村也正是我所要在那里上岸的。我又从她的急迫、她的不安这种种神情里猜度出这个可怜的少妇的父亲一定是病得很重了。也许这个时候他刚死呢? 我茫然地浮上这种幻觉来。

终于到达了。我第一个上了岸。这儿是一大片平原,金黄的夕阳了无阻隔地照着我,把我的黑影投在水面,憧憧然好像看见了自己的灵魂。我在岸边迟疑了一会儿,那忧愁着的少妇也抱着她的孩子,一手还提着一个包裹上岸了。正在这时光,空中有三四羽乌鸦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恰在她头顶上鸣叫了几声。是的,即使是我,也不免觉得有些恐怖了,那声音是这样的幽沉,又这样的好像是故意的! 我清楚地看见那可怜的少妇突然变了脸色,唾了三口,匆匆地打斜刺里走了去。

在她后面,我呆望着她。夕阳里的一个孱弱者的黑影,正在好像得到一个不吉的预兆而去迎接一个意料着的悲哀的命运。我也为她心颤了。我私下为她祝福,我虽然不托付给上帝,但如果人类的命运有一个主宰的话,我是希望他保佑她的。

抬头看天宇清空,鸦的黑影已不再看得见,但那悲哀的啼声还仿佛留给我以回响。再也不能振刷起对于乡村风物的浏览的心情,我也怆然走了。

从我的记忆中,抽集起乌鸦给我的感慨,又岂止这几个断片。而这些又岂是最深切的。只是今天偶然想起,便随手记下了些,同时也心里忽时想起对于乌鸦之被称为不吉之鸟这回事,也大可以研究一番。

据我的臆断,以为鸦的黑色的羽毛及其啼叫的时间是很有关系的。它满身纯黑,先已示人以悲感,而它哑哑然引吭悲啼的时候,又大都有黎明薄暮,或竟在午夜,这些又是容易引起一个人的愁绪的光景。在这种景色之中,人的神经是很衰弱的,看见了它的黑影破空而逝,已会陡然感觉到一阵战颤,何况又猛然听到它的深沉的、哀怨的啼声呢?

但是这个观念,其实仔细想来,也未免太诗意了。听了鸦啼而有无端悲哀之感,又岂是尽人皆然之事? 譬如像在上海这种地方,挟美人薄暮入公园,在林间听不关心的啼鸦,任是它如何的鼓噪,又岂会真的感到一丝愁绪? 或则在黎明时分,舞袖阑珊,驱车而返,此际是只有襟上余香、唇透宿酒的滋味,傍晚鸦啼过树梢头,即使听见,又何曾会略一存想? 然而鸦啼也便不是一定能给人以感动的。总之,不幸而为一个感伤主义者,幽晦的啼鸣,便会在他的情绪上起作用了。而我也当然免不了是其中的一个。

作者介绍施蛰存(1905—200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佳句品读佳句: 丛林密箐之中,有鸦声凄恻地哀号着,因为在深沉的山谷里,故而回声继起,把这声音引曳得更悠长,更悲哀。

品读: 丛林密箐,鸦声哀号,山谷深沉,声音悠长,作者是写景状物抒情的高手,仅用几个小短句,就烘托出一种凄厉悲哀的气氛,使人读之心头发沉,和作者起了“通感”。

赏析感悟本文以时间为序,四写与乌鸦的交集:童年时鸦噪为“我”开启“人生之悲哀”,病榻上为“我”预示“生命之终结”,乱山中让“我”感觉“找不到归宿”,下了小船后,乌     鸦又冲着一探父病的少妇“哑哑”而叫,让人大感晦气。然后,作者分析鸦之被人称为“不吉之鸟”的原因大概和它黑色的羽毛以及悲啼有关,但又自我否定,因为若在灯红酒绿的上海,即便鸦啼过树梢头也不会有一丝存想。一丝讽嘲之意隐隐透过纸张。文章语言婉转清丽,表意细腻。

(作家龙吟推荐评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