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单元 善良如诗(1)

小学生经典阅读:五年级(上) 作者:方东方


读点·点睛

两个学者对谈,一个路人摔倒了,学者甲把他扶起来,学者乙视而不见。不论二者学问孰高孰低,就胸中这份关爱他人的境界,孰高? 孰低?

街 市

余秋雨

十几年前,为了一种戏剧观点的分歧,一位外地学者和一位本地学者在我们学院对门的街道口友好地辩论。我是支持那位本地学者的观点的,当时正站在他们中间,准备等他们说完之后作一番申述。但就在这时,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连人带车倒在马路中央,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只见那位外地学者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扶了起来,我和其他行人跟上前去帮忙,等我们扶着这位妇女一步步走到街边,我看见,那位本地学者正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地,划着火柴在点烟,眼神定定地构想着新的辩论词句。

“还好,看来没有大伤。”外地学者拍打着自己的衣服走回原地。

“关于淡化情节的问题……”本地学者立即就把中断的辩论接上了。

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当然知道人品与观念不能等量齐观,但无法阻止自己的耳朵在此后倾听那位外地学者的声音时感到的舒服。我还是不太同意他的观点,但却体会到了一种舒服的不同意,就像同时体会到了一种不太舒服的同意。不久,北京一家杂志要我为这场延续多年的争论作总结,我的观点也就由一端而趋向于平正。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那天的舒服终究是舒服,那天的不舒服终究还是不舒服。

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 ),浙江慈溪人,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佳句品读佳句: 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那天的舒服终究是舒服,那天的不舒服终究还是不舒服。

品读: 这句话说得很含蓄,而且含义深刻。那天的舒服,是基于人性的善的舒服;那天的不舒服,是出于人性淡漠的不舒服。最终的事实证明,善终究是对的。

赏析感悟本文通过两个学者对待一个摔倒的人的不同态度,说明一个道理:情是维系人的生活的纽带。不管一个人的观点有多么正确,能力有多强大,学问有多高深,如果他漠视他人的疾苦与不幸,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世界,心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人们与他的距离也会越来越遥远。文章选用一件小事,采取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特级教师叶海英推荐评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