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单元 一边开花,一边疼痛(8)

小学生经典阅读:五年级(下) 作者:方东方


读点·点睛

求学, 我们今天看来很轻松的一件事情, 却是祖孙绵延四代的一个悠长的幻梦。追忆往昔, 更应对今天的读书机会备加珍惜。

祖孙四代求学梦

厉彦林

我爷爷生不逢时, 喝着旧社会的苦水长大。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 虚岁刚七岁, 就被迫到邻村的地主家当了放牛娃。看着地主家的孩子吃饱饭, 就坐在屋里, 听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讲什么“人之初, 性本善冶一类的东西,羡慕得不得了。有一次趴在黑乎乎的窗子上, 偷听了几句, 竟被老地主劈头盖脸狠揍一顿, 脸上和身上留下道道血口子, 心中发狠砸锅卖铁也要上学,可这个梦想在那个年代是根本不现实的。解放后, 我爷爷参加过村办扫盲班,也让我们手把手教他识字, 可惜已错过读书的年龄, 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只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几个简单的数码。

我父亲长到该上学的时候, 共和国虽然还没有成立, 但我老家沂蒙山区这一带已是解放区了。几个村联合办一所小学, 大大小小的孩子混编在一个班里。我父亲也成为其中幸运的一位。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我奶奶因病突然谢世。我父亲含着眼泪把没有学完的课本包着掖藏起来, 默默帮家里干起了农活, 帮着照料当时刚几岁的我的姑和叔。老师舍不得爱学习的好学生,曾连续几次到我家做我父亲返校的工作, 但由于家境所困, 最终我父亲再也没有重返那充满笑声、歌声和美好憧憬的校园。即使这样, 当时比起斗大的字识不了两箩筐的乡亲们, 我父亲也算是“秀才冶啦。

等到我上学的时候, 已经是60 年代中期, 农民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铁青的脸上红润了许多。这时大多数村寨都有了学校, 多数孩子都能进学堂了。我家祖辈上为了给地主看林子养家糊口, 一直住在村东的山岭上。我清楚地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 父亲一直背着我把我送到村里的小学里, 交给了一个胡须花白的张老师。这其中有多少寄托和祝愿, 我当时体味不到, 也理解不了, 但我从家人那期盼的目光里, 感受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上学第一天中午放学后, 我小跑着回家, 坐在院子里的大槐树底下, 扒上一碗饭, 就第一个跑回学校。学校条件很差, 一个教室四排用土坯垒的土台子, 那就是课桌, 一排就是一个年级的学生。老师进行“复式冶教学, 教完了这边再教那边。学校抓得挺紧, 有时还坚持上晚自习。可教室房子太破,一到下雨天, 屋里就摆上接水的盆子。雨下大了, 老师担心教室倒塌, 干脆放我们的假。冬天, 那土台子凉得刺骨头, 外面下大雪, 教室里下小雪, 学生们衣裳单薄, 老师经常停下课, 组织孩子们集体跺脚、撮手, 拍打身上的雪花, 然后再上课。那时, 家家的日子贫寒。孩子们在课堂上用石板写字做练习, 那石板可以反复用反复擦, 真是很节约, 放学后首先要帮家里拾草、剜菜, 然后再用五分钱一本的作业本做作业, 本子的正面用完了再用反面,或者第一遍用铅笔第二遍用钢笔。虽然这样, 大家还是学得很开心。那时无师资可言, 老师从刚毕业的中学中选, 有的竟然小学毕业就教初中, 许多生字都是念半边, 出错别字实属家常便饭。等我上高中时, 出了“白卷先生冶,爱学习不吃香了, 学习好也没用了, 图书馆的好多图书也不准看了。不久又开门办学, 我们那个班的同学先后参加过拖拉机班、种植班、畜牧班和美术班、新闻班, 后来又吃住到我们村, 帮着填水库造大寨田, 每天两角钱的生活补助, 半天劳动半天学报纸。考试就考课本上的例题, 并且还开卷, 虽然次次考百分, 可心里总觉得对不起每周那捆家里人舍不得吃的地瓜干煎饼。

70 年代末, 中国大地炸响恢复高考制度的惊雷, 从孩子都已上学的“老三届冶, 到刚刚毕业的中学生, 共同做起了大学梦。等到我再一次参加高考时, 我的老师、我和我教过的学生, 竟然编在同一个考场。我比较幸运, 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达到了转户口、吃“皇粮冶的目的, 着实让家人和亲戚朋友高兴了一阵子。毕业走向工作岗位, 通过接触贤人才子, 终于明白了“学无止境冶的深刻道理。不久, 国家扩大办学渠道, 开始办电大、函大、职大,凡是没有进过正规大学或有学习愿望的, 不管年龄大小, 都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因而我在工作之余, 坚持着业余学习, 一次次了却了学习的心愿。

这些年,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 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上学环境都大大改善。我的儿子从入托到上小学、上中学, 教室都是宽敞明亮的楼房, 教师也都是科班行家, 教学质量提高了百倍。孩子们吃讲营养, 穿讲美观, 学习用品也现代化起来了。家长拼命给孩子施“速效肥冶, 帮助报这种班那种班,培养各种特长。我的父母无论什么时候打电话, 必定问孩子学习情况; 孩子回到家, 家长首先问的, 还是在校的表现和学习。希望孩子能够珍惜这个好条件、这段好时光, 潜心读书学习, 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巴尔扎克说过: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 无过于学习了。冶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 学习, 是走向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基石。

作者介绍厉彦林, 山东莒南人。著名作家。发表诗歌、散文千余首(篇)。出版作品集多部。先后获冰心文学奖等二十余次。十余篇文章入选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主编的《中华人文阅读》丛书系列。

佳句品读佳句: 冬天, 那土台子凉得刺骨头, 外面下大雪, 教室里下小雪, 学生们衣裳单薄, 老师经常停下课, 组织孩子们集体跺脚、撮手, 拍打身上的雪花, 然后再上课。

品读: 现在的孩子们, 已经很难再体会到过去的小孩冬季求学的苦楚了,这句话朴实而真实地再现了过去的情景, 使人读起来都感觉寒冷, 但能激发出热情。

赏析感悟爷爷只能认自己的名字和几个简单的数码, 父亲大小也算个“秀才冶,“我冶变成了大学生, 而“我冶的儿子, 摊上一个好光景, 这就是一家四代的求学梦。这个梦, 是每个人心中深埋的理想, 这个梦, 一路做得悠长。读了这篇文章, 我们更应该珍惜如今的幸福时光, 努力学习, 好好向上。文章以时间为序, 脉络清晰, 语言朴实, 结尾引用巴尔扎克的话深化了主题思想。

(特级教师王新燕推荐评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