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群众观:维护党的生命线,坚信群众创造力

领导者36观 作者:傅治平


二、新时期群众观的时代特征

孙中山曾对“公”字作过解释——“天下为公”。而“立党为公”之“公”,也就是指的天下老百姓,指的社会公众。共产党的应运而生,是因为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那么,共产党也必然要以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为己任。所以,从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共产党叫做人民公仆,叫做人民勤务员。这样,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就成了共产党的天职。特别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手中掌握的国家权柄皆为人民之重托,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就应该想到多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新时期的群众观,还应该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考虑。

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何为公?如前所言,天下为公。天下,即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我们共产党立党的宗旨就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是完全彻底地为天下老百姓服务的。作为革命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是如此,作为执政党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也如此。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写在党的章程与纲领里,始终落实在行动上。而且,我们党把“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变成了人们称道的“新三民主义”,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权为民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各级领导者手中拥有的权力,摆正群众和领导的位置,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并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解决好做事与做官的问题。我们党执掌的权力是人民选择、同意的结果,是由人民定期按一定程序和方式授予的。党员以及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具体使用者和实现者,必须清醒认识自己作为公共权力的使用者、实现者与授权者之间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

摆正公仆位置,就应该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精神食粮。摆正公仆位置,就不能把党政部门当成“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衙门,就不能把办事机关当做索拿卡要的关卡。这里的大门永远向人民敞开,人民任何时候都能从这里得到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服务,都能听到人民群众所希望听到的福音。摆正公仆的位置,就不能搞“官官相护”的老一套,就不能搞“刑不上大夫”的老一套。“法律面前无特权”——不光官管民,民亦可告官。谁对谁错,不是靠领导发话,而有法律之明镜高悬。摆正公仆位置,就要把人民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的领导者就应该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摆正公仆位置,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利益之外,共产党员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党的先进性没有变,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变,党员干部的公仆身份也没有变。既然如此,每一个共产党员,不管怎样更新观念、换脑筋,党的宗旨不能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能变。

利为民谋,就要心里时刻想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心存“公”念,心系人民;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想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党有何忧?党忧的是国家的富强,经济的腾飞,人民的富裕,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底子薄,资源少,加上长时期的封闭,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要想富强,就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奔富裕道路的积极性。党有何忧?党忧的是一些党员在新的形势下迷失方向,掉进了腐败的泥坑,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使党与人民之间有了一段不小的距离。党的历史证明,党的事业的成功少不了人民的支持。党要重树党威,重振雄风,就需要党的干部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民有何难?在市场经济中,人民的最大之难,就在如何战胜贫困,找到一条富裕之路,尽快奔向小康。党和人民都有一个目标:科学发展!最能够让人民相信的真理,就是尽快让他们从贫困中摆脱出来、富裕起来。党的干部帮助群众把经济发展起来并找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座连心桥也就会牢固不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是做好“最”字文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这个“最”字,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共产党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党的阳光雨露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将社会利益公正地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达到共同富裕”。而这样,方不违“立党”的宗旨,方不愧“执政”的目的。

第二,民为根本,还权于民。以民为根,就是一切相信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充分相信群众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理论之树才会长青。因此,共产党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扬民主,自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支持,大胆引导,鼓励创新,切不可因循守旧,患得患失,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不断深化,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深。唯有如此,才能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以民为本,就是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共产党员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积极的拥护者和实施者,能否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因此,在执行政策时,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明明白白告诉群众,把发展前景清清楚楚讲给群众,从而切实把党和政府的主张及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具体决策时,一定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使决策符合实际,体现民利;在抓各项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形成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前进。

还权于民是公仆的最高境界,也是群众路线的最高境界。正确的群众观,就是要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立自主成为社会主人。只有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民全面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三,求学于民,问策于民。求学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说:只有先当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只有敢当小学生,才能够当好先生。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基本经验之一就是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丰厚的沃土中积聚着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和请教,才能够总结、提炼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与求学于民相照应的就是问策于民。经常问策于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实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党领导的事业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建设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火热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积极性、创造力。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凡属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反映群众利益和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的结果。不察下情,安有上策?问策于民,就要在了解民意、顺应民意、实现民意上下工夫,多办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实事,切不可做无视民意、违背民意、挫伤民意的事情。要眼睛向下,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真诚听群众讲真话,让群众讲真话,特别是勇于为群众讲真话,用真诚换真心,使各项决策符合民意,把事情办在群众心坎上,这样才能真正营造政通人和的局面。

第四,接受监督,评判由民。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群众观,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言行一致,以诚信立身做事,并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有人说:“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不接受人民监督的公仆必定变成老爷。”这算得上一句至理名言。因为我们是执政党,党员中势必有许多人站在领导岗位。站在领导岗位的党员更要明确,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有权对党员和领导者实行监督,而党员和领导干部也有义务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了防止公仆异化,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人民就必须对行使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实行经常有效的监督,行使权力的领导者就应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主人地位的确认与尊重,也是各级领导者正确定位,甘当人民公仆的表现。我们领导者只要襟怀坦白,就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情况、个人及亲属的财产状况、生活待遇等都向群众公开,就敢于让群众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工作,把党务政务摆上阳光台。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共产党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在人民中进行的,哪些顺乎民心,哪些违背民心,人民感受最深,人民做出的评价也就最合乎客观标准。如果我们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在每做一件事时,先考虑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那么,就会减少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就会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把人民凝聚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