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吕济民:阅尽沧桑不失儒雅高洁的文博泰斗(6)

中国高端访问伍:解密18位文化名流的本色人生 作者:余玮


有识之士甚至称:"收藏古玩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不仅各类介绍收藏的书籍、杂志、报纸订数一路上扬,网上的收藏类网站点击率日见人多,就连央视2套节目的"鉴宝"、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我家有宝"、江苏电视台的"家有宝物"等专题栏目也成了道上人每日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还有小说《古街》、电视剧《古玩虫》、《五月槐花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这些都为收藏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吕济民强调:"文物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管理。"他认为,广大的民间收藏爱好乾对收藏品的受护和保存可谓费尽了心血,长年累月,辛苦操劳,为保存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和功绩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还有人认为民间收藏文物对保护不利,甚至会促使文物的消失。其实,民间收藏者对收藏品的保护不亚于国家收藏单位专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他们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为了使文物能长期保存"。

吕济民直言不讳:"像散沙一样无处不在的各种文物,仅靠国家文物部门收藏保存,那是非常不够的。文物收藏保存不能光靠国家操作,民间收藏者的触角是无所不至的,其力量也是无穷无尽。"他说,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是保护文物避免消失的正确途径。

一般说来,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可靠,条件好,力量强,安全有保障。但是如果认识有错或处置不当,也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吕济民所亲历的一件事让他十分痛心:"1977年我在故宫慈宁宫见到在拆毁'八旗甲胄',拆毁后只上交'铜钉',其余自行销毁。我看到拆毁的'八旗甲胄'是检阅仪仗队的礼服,不是实战用品。甲以棉布为里,以绸为面,饰以铜钉;胄为牛皮制成,盔内为木质。当时究竟销毁了多少,不得而知,从参与拆毁的人数看(一人分几套),可能有几百套之多。这些盔甲虽非实战用品,但在制作上与真盔甲无异,近距离都分辨不清。"后来,吕济民找资料得知,这些盔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宫廷画家金昆等绘,由杭州织造两次制作数万套,除大阅时穿用外,平时不用,贮于紫禁城西华门城楼内。"清代八旗分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与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下五旗。实际上清代八旗制度,不仅在满人中设置,后为扩大军事实力与笼络人心,又设有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参加大阅的八旗官兵,实则为满蒙汉二下四旗,人数多达数万。当年,销毁的理由是'处理非文物'(假的)。这是我见到的难以忘记的痛心事情,类似这样的珍贵文物,如果在民间收藏者手中,绝不会是这样的归宿"。

吕济民指出,民间收藏文物应置国家统一政策法规的指导、监管之下,与时俱进,致力于满足人民的鉴赏要求,增进人民的文化素质。他说,现代民间收藏并非是以前简单的猎奇和玩古董,应该是对收藏品的收集、保护、利用和交流。"目前,文物市场仍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物市场的宏观管理"。

在这位资深博物馆专家的会客厅里,只见各种木雕、石雕、景泰蓝、陶器、瓷器、唐三彩等收藏品十分惹人注目。记者细看这些藏品时,吕济民道破天机,所有这些都是赝品,或是近年自购的一些小工艺品,没有一件是可称为文物的物件。让记者不得不有些惊诧,一位权威的文物工作者、博物馆学研究者家里陈设的门面里竟都是一些普通的观赏品。

谈起收藏的第一件藏品,可能每一个玩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真正开始"入道",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或怀旧、或寄情、或把玩、或增值。吕济民玩赝品一是为了释放一种事业上的情结,二是在于养生---他视收藏为一种高雅的消闲活动,通过对藏品的欣赏,求得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年近八旬的他精神矍铄之谜,或许在这些赝品中可以找到内因。

古玩的奥秘就在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乐趣无穷。正因为有了真与假之分,这就为藏家提供了一个施展眼力、财力、胆力的博大又深奥的舞台。吕济民是个文物鉴定权威,自然有遇珍宝的机缘,而每得珍宝他都无偿捐赠国家有关收藏机构,他收获的是心情的愉悦。

吕济民的家在一幢没有电梯的老式住宅楼里,这位文博泰斗级的老学究为人朴实、和善,家也毫无装修饰,水泥地板、白灰墙壁,家具简朴,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个年头了。屋里唯一引人注目的是一盆绽放的君子兰,或许这一如先生的君子儒雅风范与高洁情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