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别“排队等”和“游击住”

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住房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60年来,从分房到买房,从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到现在的近30平方米,是什么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居住又是怎样改变中国的?未来我国又将靠什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请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的讲述。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即将展出的“新中国成立60年城镇化建设展览”的图片画册,画册里一幅幅新旧对比的图片,让人感受到这些年来中国百姓住房条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董倩:您就看住在这儿的人,同样的人,如果换了一个地方,住到一个好的地方,像这种窗明几净的楼房,这种状态,他作为一个生产力所发挥出来的价值都不一样。

姜伟新:那当然,不光是内心的一种喜悦,也是对这种社会制度,对党的一种感谢。最主要的是什么?是那种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动力,生活、工作、奋斗的那种动力,那跟以前比有一个天壤之别。

2008年3月,为了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统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建成立,不再保留建设部。姜伟新成为首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

董倩:从2008年3月份开始,由原来的建设部变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了5个字,这5个字多出来,您觉得职能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姜伟新:我觉得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是适应了当时的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工作管理的一个需要,适应了那样一个变化,把住房问题作为一个部门的名字叫出来,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对于住的问题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进程当中,中央政府该管什么事情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变化。就是住房问题怎么让它政策性、市场化,更好地把它结合起来,既有市场化的商品房这部分,又有保障房的这部分,得有一个政策的研究、制定、操作等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百姓的住房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有所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

姜伟新:从建国以后一直到1984年,住房一直是计划分配,那个时候的情况就是每隔几年建一批房子,政府组织建设的,然后就分给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再按照打分、年龄、级别等等这些分配给职工。

董倩:排队等。

姜伟新:排队等候,而且很多同志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住房的这样一个过程,有的时候年轻人结婚是在集体宿舍结婚,然后搬到两家合住一个单元,然后过了几年再分配给他一间一个单元的房子,再过几年,再分配给他两间一个单元的,或者到最后的三间一个单元。

董倩:但都是得等。

姜伟新:都得等,排队,不是说每个人到时候了一定能够轮得上。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到1978年底,全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仅为352.16亿元,在当时,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1974年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姜伟新,被分配到了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小组,对于那时房子紧张的状况,他深有体会。

董倩:毕业以后住的是什么房?

姜伟新:那个时候住的是单身宿舍,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还比较好,是两个人一间,谁要是结婚了,那另外一个人就得挤到别的房间去,就这么临时地打游击住。住房非常困难,因为在1978年的时候,城市居民住房人均是6.7平方米左右,到现在是将近人均30平方米,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在住房问题上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体制上的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