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太炎与黄侃:大国手门下出大国手(21)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作者:刘宜庆


这封信函是用白话文而写,出自胡适的手笔。

蔡元培接到这封信函后,心情很复杂,开始不同意这样做,坚决表示不愿接受。后鉴于学生及友人们的盛情,却之不恭,于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和感谢,写下《答谢祝寿献屋函》。其中写道:

诸君子以元培年近七十,还没有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特以合力新建的房屋相赠;元培固没有送穷的能力,但诸君子也不是席丰履厚的一流:伯夷筑室,供陈仲子居住,仲子怎么敢当呢?

诸君子的用意,在对于一个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种纪念,抽象的讲起来,这种对于公尔忘私的奖励,在元培也是极端赞成的。但现在竟以这种奖励加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但使元培以未能自信的缘故,而决然谢绝,使诸君子善善从长的美意无所藉以表见,不但难逃矫情的责备,而且于赞成奖励之本意,也不免有点冲突。元培现愿为商君时代的徙木者,为燕昭王时代的骏骨,谨拜领诸君子的厚赐。誓以余年,益尽力于对国家对文化的义务,并勉励子孙,永永铭感,且勉为公尔忘私的人物,以报答诸君子的厚意。

我们可以在蔡元培的回信中,感受到他的谦谦君子之风,既严以律己,又成人之美。献屋祝寿可谓民国尊师的佳话。但是,凝聚着诸位朋友和弟子美意的房屋,没有建造起来。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南京、上海均告沦陷,青岛再度沦陷日军之爪。师生献屋之举,终于因国难当头泡了汤。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终其一生,也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蔡元培的最后时光

1936年1月11日,蔡元培在上海迎来了70大寿。在70大寿来临之前,他辞去了二十多个兼职,开始撰写回忆文章。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他感受到人生进入晚境。家人和中国科学社为他开办了庆寿会,刘海粟等人认为先前的庆寿场面太小,太冷清。2月9日,上海政治、金融、文化、教育各界千余人在国际饭店为蔡元培举办盛大的庆寿会。他在答词中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年事,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做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全座听了他幽默的发言,为之大笑。

随后,蔡元培许愿表示:"鄙人是一个拿笔杆的人,所敢夸口的也只能在笔杆上多尽点力。'假我数年',鄙人想把刘海粟先生寿文中道及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著一本书;还想编一本美学,编一本比较民族学,编一本'乌托邦';胡适之先生常常劝鄙人写自传,如时间允许,鄙人也想写一本。愿心许得太多了,不敢再说下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