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节:柒太宗的人镜(4)

贞观之治 作者:刘后滨


忠臣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和理解。老子认为,“国家昏乱有忠臣”,只有暴君在位才会产生忠臣,忠臣具体指比干之类因强谏而被杀、进而彰显了时君之恶的人物。韩非子基本跟从老子的思想,并发挥到法家的君臣关系理论。儒家的理论则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臣和良臣(贤臣)是有区别的。大臣有义务匡正君主的失误,但良臣遇到明君则仍为良臣,若遇到昏君则只好成为忠臣了。

魏徵不愿做一个陷君于恶名的忠臣,他决心做好一个良臣。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不能成为忠臣了,但更重要的是魏徵希望辅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建设理想中的国家,开创一个辉煌的时代,自然就要把自己定位为良臣,而且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良臣。

另外,魏徵做这样的定位,不仅与他自身的性格、经历有关,还由于他对太宗有充分的了解。首先,魏徵明白太宗有自信,可以容下他这原太子的旧臣。更是因为他是太子旧臣,太宗为了表示宽大为怀,对他的进谏反而会有所优容,不会轻易龙颜大怒。其次,魏徵对自己的治国理念、政治修养很有信心,他明白太宗以藩王即位,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不熟悉,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他的意见是会被采纳的。凡此种种,使魏徵最终选择了为太宗“人镜”这一谏诤之路,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3、进谏的艺术

魏徵敢于直谏的形象,使他成为贞观一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显眼的人物。还在武德九年(626)的时候,魏徵就走上了他的谏诤之路。那时,李世民已经即位了,李渊被尊为太上皇。不过按传统,新皇帝就算登基了,也要等到来年正月才能改年号。

当时太宗下令征兵。封德彝建议,中男虽然未满二十一岁,但身材壮大的,也可以征入军队中来,太宗表示同意。按规定,本来是年满二十一岁的成年男子国家才征调的。敕旨发到门下省,魏徵坚决不同意,不肯署敕。(唐初规定,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至玄宗天宝三载,改为十八岁为中,二十二岁为丁。)

魏徵时任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门下省是三省之一,主要职责是出纳帝命,总典吏职,以弼庶务,即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副长官是门下侍郎,负责日常工作的则是给事中。给事中的主要任务,一是审读奏抄,尚书省报请施行的行政决议有不符合法令规定的,可以驳回;二是审查中书省起草的制敕,制敕有差失或不便施行的,可以奏还;三是大狱三司详决,刑名不当,轻重或失的,要根据法例进行裁决;四是六品以下官的任用,吏部拟定后,由给事中进行审定。所以在制度规定上,魏徵有封还制敕的权力。

由于魏徵拒绝在敕旨上签字,太宗下达的这个决议被封还了上去。不过这是皇上的意思啊,所以中书省又把敕再次交到门下省审查。但魏徵再一次送了回去,就是不签署。这样反复了四次。太宗知道了,非常恼怒,立即叫人把魏徵找了来。

“魏徵,你为什么就是不同意?中男长得身形壮大的,有很多都已经年满二十一岁了,他们都是谎报年龄,来逃避兵役的。征调他们本来就很合情合理啊。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固执。”

魏徵看着皇上发怒了,也不惊慌,回答说:“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不是运用得当。陛下只要挑选勇猛健壮的,以正确的方法驾御他们,就会战无不克,又何必多选。况且陛下当时说,要以诚信来治理天下,希望臣民都不要有欺诈之心。这才即位没多久,怎么就失信于天下好几回了呢。”

太宗愕然,生气也忘了,问:“朕怎么就失信于天下好几回了?”

魏徵又答:“让臣为陛下数一数吧。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诏说,百姓欠官家的财物,全部都蠲免。后来有司认为欠原来秦府的东西,不算官物,还是征督如故。可陛下本就是从秦王而为天子的,秦府的财物怎么能不算是官家的呢。这是其一。后来,陛下又下令,关中免租调二年,关外免一年。百姓还没来得及高兴,陛下就再次下旨说已经交纳的人也有不少了,那就来年再免税。这刚刚发还就又重新征收,百姓本来就有怨言了。何况现在陛下还要征点中男为兵,又是征税又是征兵,免税之类从何说起呀。再者说,陛下自己都这样去怀疑点兵有诈,还怎么谈以诚信治天下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