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吕家的三位侯爷(2)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下) 作者:王立群


刘邦一入咸阳,进了秦宫,身处富丽堂皇的宫殿,被财宝美女所包围,立马傻了眼,当晚就想留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樊哙。《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留侯世家》中都有相关记载,不过最让人玩味的是《资治通鉴》上的说法。《资治通鉴》中写道,樊哙看出来刘邦想要留宿秦宫,马上进谏:您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个有钱人(沛公欲有天下邪,将为富家翁邪)?还是赶紧回咱的地盘儿去吧!当然,刘邦一时半会儿肯定听不进去。你想啊,一介布衣好不容易登堂入室,能与朝思暮想的宝座、美女、财宝亲密接触,谁不想先好好享受一番?

元人胡三省在为司马光《资治通鉴》作注释时,曾这样评价樊哙的劝谏:“樊哙起于狗屠,识见如此。予谓哙之功当以谏留秦宫为上,鸿门诮让项羽次之。”他认为,樊哙的功劳以这次“谏留秦宫”为最大。

胡三省的话很有见地,“谏留秦宫”的确非同一般,有着三大功效:

第一是防止腐败。如果刘邦一入秦宫就留宿宫中,将会导致整个刘邦集团迅速腐败。明末的李自成,清代的洪秀全,走的都是这种速亡之路。很多农民起义之所以在成功后迅速腐败,贪恋富贵、重蹈亡国者的覆辙是重要原因之一。樊哙作为一个“狗屠”,有这种见识,确实不容易。

第二是留足后路。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的人都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所谓世事难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在强调若要办成一件事,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更何况,刘邦想要的东西非同一般,那可是整个天下。乱世之中,想要斩获“整个天下”的何止刘邦一人?当时,函谷关外还有一大批同时起义的义军领袖正在进驻关中的路上,他们之中就有霸气冲天的项羽。如果刘邦入了咸阳留宿秦宫,等项羽一入关,他还有退路吗?事后证明,汉军还军灞上仅仅两个月,项羽便率领四十万大军入了关。项羽闻听刘邦一心要拿下关中王,立马决定赶紧除掉这个“祸害”。刘邦得知后极力为自己辩解,声称一入关就还军灞上,是为了等候项王入关。项羽终究没能抵挡住刘邦的忽悠,放了他一条生路。试想一下,刘邦留宿秦宫要真成了既定事实,任他如何狡辩,恐怕项羽也不会相信了吧?樊哙的这次劝谏,真是为刘邦留足了后路。

第三是争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绝不能忽视的。想想当年六国顽强抵抗秦国,前前后后苦撑了一百多年,最终还是被一个个收掉。可就算是这个一度强大无比,难以撼动的大帝国,终因民心尽失,三年时间便灰飞烟灭。刘邦进入咸阳那年,秦始皇才刚刚下世四年。刘邦以小亭长的身份成功灭秦,靠的是什么?是整个天下强大的反秦势力。这股强大的力量,如山洪突至、火山喷发,顺者昌、逆者亡,任凭秦帝国强大依旧,任凭秦二世、秦王子婴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兵力,连驻守长城的精锐部队都搬了出来,用以镇压铺天盖地的反秦武装,结果却徒劳无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意味着千千万万老百姓或支持或反对。反秦义军的主体显然是天下百姓。刘邦还军灞上,约法三章,赢得的是民心,为之后定三秦、伐关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如果刘邦入住秦宫,享受帝王的奢侈待遇,关中父老定然会觉得这个刘邦与秦始皇、秦二世没什么两样;但刘邦选择还军灞上,无形中就与秦始皇、秦二世划清了界限。

一个屠夫能有这样的见识,真是很不容易。虽然刘邦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樊哙能看出问题并直言不讳,确实是有过人之处。

其他人呢?难道都看不出问题来吗?未必!此时刘邦手下有着不少仁人志士,萧何、曹参、周勃、灌婴、郦食其、陆贾,这些都不是“有眼无珠”的人,然而却只有樊哙一针见血地将利害关系说了出来。当然,他这样敢说敢做的性情还是建立在既“亲”且“故”的关系之上。刘邦渴望享受、渴望当皇帝的内心状况,大多数人都是看在眼里藏在心里,顾忌左右而不敢多言罢了。

好在张良及时推波助澜了一把,支持樊哙的发言,刘邦这才同意“还军灞上”。尽管最后是张良的话左右了刘邦的决定,但不管怎么说,首先提出命题的是樊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位有政治眼光的“狗屠”。

勇闯鸿门宴。

刘邦亲赴鸿门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项羽的疑虑,但范增指使项庄舞剑却令他身处刀俎之间,惊险异常。多亏樊哙“鲁莽”闯帐,及时打断了项庄的“表演”,转移了众人的视线。他举止粗放豪爽,应答却粗中有细,与刘邦的鸿门说辞前后呼应,巧妙地配合着刘邦。刘邦逃席之前,尚在犹豫是否要先告辞,樊哙甩出两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迟疑不决的刘邦当即下定决心,走为上。刘邦能够成功从鸿门脱险,根本原因是项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但樊哙的勇猛和机智则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原因。

擅闯汉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