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汉帝国第一功臣(4)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下) 作者:王立群


当年,萧何在秦泗水郡吏卒考课中名列第一,秦御史甚至想调他进入关中任职,被萧何坚拒。这足以证明,萧何完全具备出任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优秀资质。而军功显赫的曹参毕竟是“狱吏”出身,在这些方面显然不如萧何有实力。

刘邦力排众议,最终选定萧何为最高行政长官,潜在意图是想昭告天下:在战争体制下军功不菲的功臣们,已经得到了相应的物质补偿。

汉十二年三月,黥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发布过一封著名的诏书:

我称帝已经十二年了(其实只有八年),曾经与天下豪杰共同打下了天下,现在则共同享有天下。有功之臣,上封为王,次封为侯,最不济也有封地。重臣的亲属们,有的也被封为列侯,而且允许他们自己安排吏员,征收赋税。公主封为列侯。凡是有食邑的人都有印信,赐予大宅。两千石的高官,迁居京城长安,安排合适的宅第。随我入蜀汉、定三秦的人,都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我对天下功臣可以说是没有亏欠了。如果有谁不讲信义,背叛国家,擅自起兵,天下将共讨之。

这封诏书虽然写得很晚,但它所表达的想法,在高帝六年分封列侯、排定座次时就已显现。可见,在刘邦心中,功臣们立下的大功,在分封时都已悉数回报,此后两清,谁也不再亏欠谁。

最后,萧何善于保全自我。

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汉三年,刘项在荥阳依旧僵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使者慰问萧何。明眼人或许都能看这中间的玄机,萧何却并未有所觉察。后来,萧何手下一位鲍姓门客(鲍生)提醒他说,大王在前线御敌,风餐露宿,辛苦得很,却屡次派使者慰劳在后方的你,说明汉王已经对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考虑到你现在的个人处境,不如把子孙、堂兄弟中能够打仗的全送到前线去,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萧何一点就通,立马照办。等他的子孙、堂兄弟赶到前线大营,“汉王大悦”。

“鲍生”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有!最后“汉王大悦”足以说明他看得极精准。

刘邦和萧何不是私交极深吗?他为什么会怀疑萧何?

这也是没办法,谁让萧何的权力如此之大呢!他和张良、陈平不同。张良只是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当个参谋,没有什么实权。陈平有一定的权力,但也不大。萧何则是奉汉王之命管理整个关中、汉中、巴蜀区域,这个权力是什么概念?一个完整的汉王国!萧何就是候补汉王、代理汉王。

刘邦在前线疲于奔命应付着项羽大军,整个后方不得不全撂给了萧何。虽然他很了解萧何,知道其忠诚能干,即使如此,也无法彻底安下心来,毕竟是好大一片江山啊!当萧何把自己成年的子孙、堂兄弟们全都送到前线,实际上是送给刘邦当人质的,最后换来“汉王大悦”,多么不易啊!这不仅使得刘邦彻底放心了,还让刘邦暗自赞叹,很欣赏萧何的智慧。不需要多说什么,这个萧何就能心领神会,汉王怎会不大悦呢?其实背后的功臣应该是“鲍生”,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

这件事情过后,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再也没有猜疑过萧何。

在“善解人意”方面,其实萧何也是有过人之处的,特别是在应对刘邦的猜忌的时候时,他比韩信要高明很多!汉初“三杰”,张良是永远不会受到刘邦猜忌的,韩信因备受猜忌而一错再错,萧何因为和刘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躲过了灭顶之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