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人贵自知,而后有目标

照亮年轻的路:李开复给年轻人的人生课 作者:郑光辉


人贵自知,而后有目标

人生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否则生命很容易被浪费掉。

--李开复语录

曾经看到这么一段对话,很好地解释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问老师:“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告诉他:“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你要不断地问自己'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位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在思考中确立一个个目标,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时候,系主任曾告诉他:“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让初出茅庐的李开复觉得高不可攀,但也让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经历了五年的寒窗苦读,以及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李开复实现了系主任当初给他定下的目标。

这件事让李开复意识到,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不要自欺欺人地读博士,也许经商或从事其他工作,会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他建议年轻人思考“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然后确立自己的目标,并踏实地去努力。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而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历史的发展和伟人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规划人生实际上是从思考人生开始。在规划人生的时候,首先要确认自我。确认自我需要付出艰苦的思考和一定的时间成本,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个人志趣方面思考

想要认识自我,就必须了解自己真正的思想和情绪,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析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愿望,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比如高斯、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他们经过个人的奋斗和老师的教导,成了著名的数学家。他们正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来确立人生理想的。

(2)从社会需求方面思考

没有哪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成功、幸福、发展,应该以社会的某些客观条件为前提,成功幸福的人生往往是领先超前或同步于、融合于当代社会发展大潮。因此,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不要忘了问自己“我的志向和目标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只有这样的成功,才能显示出人生的价值。

(3)从家庭需求方面分析

通常来说,成功的人生必须考虑家庭对自己人生的需求。尤其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意义重大。当然,你可以选择独身,也可以选择特定的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意义的婚姻。但绝不能因为家庭的需求,牺牲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该怎样度过才好?”这些有关自己将来的可能性的问题,对于处在人生入口处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审慎地思考一番。孔子说:“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因此,一个人要成就自己,必须在思考中确立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你给自己定下目标,目标就会对你产生两大作用:既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有了目标等于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当你一次次把箭射向靶心时,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制定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逐渐赢下比赛时,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方式就会不断成熟,他们的人生也将与众不同。

哈佛大学在1970年做了一个关于毕业生的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毕业生没有目标;60%的毕业生目标模糊;10%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但大都是短期的目标;3%的毕业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25年间有一个既定的努力方向,在不懈的努力下,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行业领袖;10%的人,实现了短期目标,成为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有安稳的生活,安稳的工作,但没有突出的成绩,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失意沮丧,他们喜欢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没有机会展示才华”的世界。

同样是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只因为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导致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前者不断靠近成功,后者与成功渐行渐远。

李开复表示,清晰的目标是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因没有目标而跑错了方向的年轻人很多。不少年轻人坚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成功格言,殊不知,这些成功之道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上--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确立目标和方向比流汗更重要,而它们都离不开思考。

好的人生始于好的规划,好的规划由若干个清晰的目标组成,清晰的目标是在不断思考、认识自我的过程中确立的。如果说人生如大海航行,那么确立目标就是确立航线,有了航线,我们才不会偏离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