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初抵桂林 略志血债(1)

大后方:抗战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1938年11月17日凌晨,天池姑丈和他的同事宁波人方先生,以及未满十二岁的我,没有去挤人满为患的火车,而是分乘三辆满载军装的军用卡车,由湖南衡阳出发,驰向广西桂林。

卡车是全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陆军第200师”的,军装则大约与姑丈机关的采购有关,但我等三人并无“押运”的任务,只不过搭乘便车就是了,而且各自蜷缩在车棚内,一路吸进了大量的黄尘。

途经祁阳和零陵,我们先后在祁阳和零陵的两家“伙铺”投宿。第二天早上渡过湘桂边境的黄沙河,接着便穿越全州县城,观赏了我未曾见过的“骑楼”街。午间在兴安县城吃饭。车经灵川不久,一片辽阔的平原展现在眼前。夕阳底下,只见群山环抱,奇峰兀立,气象万千——这就来到了随后成为我第二故乡的桂林了。

小姑妈、德明哥和励青兄、阿毛姐等乘坐的是火车,昨晚就到了,住在市中心中北路的“高升旅馆”。姑丈、方先生和我跟他们会齐后,舒舒服服地洗了澡,高高兴兴地吃了晚饭,方先生即告辞,前往“乐群社”去歇息。

乐群社为广西省政府主办,拥有旅舍、餐厅、电影院、篮球场和网球场等设施的高级服务场所,军政部兵工署购料委员会已有部分同事住在那边。

不过,我们住的高升旅馆虽是民营,却是旅馆业的第一块牌子,设备考究,服务周到。且在马路对面,还有同一老板开设的高升大戏院。

其时,“南方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正在高升大戏院演出平剧(即京剧)《红拂记》。姑丈对此很感兴趣,说是明天他请客,请大家看刘筱衡的拿手戏。

晚饭过后,励青兄和丁锡荣陪姑丈逛街参观市容,德明哥和我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王凤宝的姨外甥庄祖根也跟着。

今日的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然而在往昔,在抗战期间的1938年,情况却颇有不同,尽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声誉历来如此,韩愈描绘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历来如此。

抗战期间,桂林城的古城墙还完好地保存着,南北较长,东西较仄,四周有水东门、文昌门、南门、西城门、丽泽门、北门、伏波门——共七座城门。城内有独秀山、风洞山、宝积山、明月山等诸山峰。在城南,则有榕湖和杉湖两大水面,城北还有八角塘,可谓青山绿水皆备。这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之中,无疑是很少见的。

在古城桂林的中央,还有一座小小的“王城”,周围仅三里,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他的侄孙朱守谦为“静江王”,其王府就设在这里。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独秀峰,也位于王城之内。

在我们居住桂林的近6年间,王府旧址始终是广西省政府的大院。它对面的东华门城楼上,则辟为“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一批一批的人才经过训练,分别成为中小学的音乐或美术老师。

省政府大院东侧的对面有一幢楼房,为“广西省立图书馆”,馆内空间宽敞,藏书丰富,阅览方便。1943年起,我也成了这所图书馆的常客。

桂林市内的街道,以高升旅馆附近的繁华地段“十字街”为中枢,朝南北东西放射。主要街道都是柏油马路,为我故乡无锡所不及。

东向的桂东路是骑楼街,房屋整齐,店铺密集,直逼漓江边的水东门。——漓江对面的三合土马路谓之东镇路——十字街往西,为通往丽泽门的桂西路,商店较稀,但随后出版社和书店林立,发展成为大后方及西南各省独一无二的“桂林文化城”的窗口。尤其是以欧阳予倩先生为馆长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丽泽门内建成,使桂西路的文化城特色更趋完备。

从十字街北行,是中北路和桂北路,直达北门城下。北门外的北极路很长,左转弯可通北火车站。从十字街南行,先是中南路,过了“阳桥”则为桂南路。其时,南门外的南火车站尚未建造,不知路名,但知道南门外的一条公路通达南溪山侧的将军桥,并可通往良丰、阳朔、荔浦甚至更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