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漓江边的学校(上)(7)

大后方:抗战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英国所属的“自治领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和加拿大也相继对德宣战,从而正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德意在欧洲出手了,于是乎,日本“天皇”裕仁也越发肆无忌惮,于次年1月直接占领越南,切断了中国南部重要的国际陆路通道。

9月中旬,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星期,我们义南小学的高年级两个班举行“时事演讲竞赛”,参赛同学有十四人。结果,是我这个逃难来的“下江人”夺得了第一名,而且评分远超过第二、第三名。高十二班的同学个个眉飞色舞,连班主任石老师也禁不住笑逐颜开,她还说,我的时事常识比她丰富。

这诚然是老师的谦虚之词,而我的情况也自有特点:第一,抗战以来逃难流亡生活的阅历;第二,经常看报,一向关心国内外时事;第三,不仅从陈笑尘叔叔处读到过若干国际知识的图书,并且不时跑书店,阅读《世界知识》、《时与潮》、《天下事》、《十日文萃》等杂志。因此,早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已经知道什么叫“绥靖政策”,知道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与之对立的德国的“齐格非防线”,以及张伯伦、达拉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墨索里尼之婿)等国际风云人物了。

英国首相张伯伦,常用一把黑布阳伞作为拐杖,人称“阳伞外交家”,其实是一位妥协专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即1938年9月,面对德国不可一世的侵略气焰,英法两国不惜牺牲别国以自保,在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张伯伦伙同法国总理达拉第,专程前往慕尼黑,低声下气地跟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会谈,签订了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指望德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苏联。

然而,仅隔一年,德国就大举进攻与英法有盟约的波兰。于是不得已,英法只好对德宣战。

其实在1939年初,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向英法提出过建议,主张结成英法苏三国同盟以遏止德国的侵略。为此,三国进行了近半年的谈判。可是,英法只要求苏联单方面保护与他们签有盟约的波兰、罗马尼亚、比利时等国的安全,却不愿保护与苏联毗邻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等国的安全,甚至于指望德国侵犯苏联。这样,缺乏诚意的英法两国跟苏联的谈判,自然便毫无结果。

且说那希特勒德国进攻并占领波兰以后,便策划和部署扩大侵略范围。1940年4月,先后占领了丹麦和挪威两个北欧国家,同时控制对苏联具有战略意义的波罗的海。丹麦国王拱手投降。挪威则虽有英国相助,但仍不敌强大的德军。德军侵占挪威首都奥斯陆之后,扶持挪威内奸吉斯林拼凑傀儡政权,为德国主子效劳。——自此,“吉斯林”这个词,就在国际上成了可耻“内奸”的同义语。

5月,德军开始进攻西欧,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三个法国的邻国。接着,战火便烧到了法国自身,形成大军压境的严重局面。

战前,法国为防御德国可能的入侵,曾在北部边境花了近五年时间,建造了一道举世闻名的“马其诺防线”,可谓固若金汤。——我曾见过《世界知识》杂志上马其诺防线的示意图,觉得它确实是很难攻破的。但德军却从比利时和卢森堡领土突入法国境内,致使马其诺防线不发生作用,形同虚设。

德军的“闪电式”势如破竹,英法联军难以抵挡。在如此形势下,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只好灰溜溜分别辞职下台。

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曾任英国海军大臣。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丘吉尔就为此发表了应当“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的主张。尽管丘吉尔的仇苏立场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幻想借希特勒之刀杀掉苏联这个初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希特勒可不这么想,他要的欧洲乃至世界,无论是大英帝国,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于是,这个在战前就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作为首相组阁以后,更旗帜鲜明领导人民抗击德寇,始终不曾动摇,直至德寇战败投降,赢得了英国人民和国际舆论赞赏的丘吉尔,不得不在反侵略的意义上与苏联结成联盟。

在法国,接替达拉第出任总理的是雷诺,似乎没有什么能耐,对于德军的“闪电战”,毫无办法。

由于比利时已然投降,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法国中部的联络被拦腰切断,只好由敦刻尔克实行大撤退,由英国海军护航,将三十四万陆军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此次“敦刻尔克撤退”,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件大事,几乎是跟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齐名的一件大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