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漓江边的学校(下)(4)

大后方:抗战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照常出版。为了防备特务捣乱,周恩来拿起报纸,亲自上街叫卖,报馆同志也这样做,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至少能使读者初步明白,皖南事变并非中央社诬蔑的所谓“新四军抗命叛变”。

围绕着皖南事变,周恩来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他组织力量进行宣传,散发题为《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文章。接着,他和董必武、叶剑英等,分头同重庆各界知名人士广泛接触,并亲自跟国民党左派的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交谈,通报事变真相。

了解真相以后,国民党左派和民主进步人士曾联名致电蒋介石,痛陈大敌当前,理应共御外侮,斥责其“剿共军事,将足以使抗战建国已成之基础,毁于一旦”。

周恩来还亲自前往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寓所,详谈有关皖南事变的真实情况。据此,卡尔大使不仅告诫蒋介石,促其停止国内冲突,并且电告英国政府,请英国政府出面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以及武官崔可夫,了解情况后,特地向皖南事变的具体策划者——军委会的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和白崇禧提出质问,并警告说:“进攻新四军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来说,内战将意味着灭亡。”

周恩来会见了正在重庆访问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居里了解真相后向蒋介石表示,中国内部应当团结一致反对日本侵略。在国共两党的纠纷解决以前,中美之间的财政经济关系很难有所进展,——美国无法大量援华。居里的态度,对蒋介石也是很大的压力。

周恩来还电告不久前由中国返美的著名进步记者斯特朗。斯特朗获悉后,立即在《亚美》杂志和纽约的报纸上,披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这样,由于周恩来迅速及时和细致周到而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在国际国内赢得了真诚的同情,使局势的发展大出国民党右翼势力和蒋介石本人的意料之外,——在国内外舆论的抨击、谴责和英美苏三国的外交压力下,陷于异常孤立的被动境地。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发表的演说中不得不表示:“保证以后绝无剿共的军事。”

3月14日,蒋介石约请周恩来谈话,目的在于缓和气氛,所以不再有前一时期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了,谈话时并让宋美龄在座。周恩来首先将新四军事件和各地政治压迫的状况叙述了一遍。蒋介石推说那都是“底下做的”。周恩来提到部队驻地和扩军等问题。蒋介石虽不直接回答,但也不再讲开往黄河北岸的话,却含糊其辞地说:“只要听从命令,一切都好说,军队多点,饷要多点,好说。”谈话进行了半小时多,最后,蒋介石说下星期再见面。

3月25日,由宋美龄出面,宴请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蒋介石以及张冲、贺耀祖在座。虽然仅仅说些表面的话,但局势毕竟走向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以皖南事变为中心的此次反共高潮,以军事进攻开始,而以政治失败告终。正如毛泽东致周恩来电报中所说:

蒋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受内外责难之甚,我亦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获得如此广大的群众。*

蒋介石在皖南事变所表现出来的嚣张和猖狂,无疑是他八年抗战中的最大败笔。

同样在1941年上半年,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是希特勒德国悍然进攻苏联,从而揭开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帷幕,同时也为法西斯德国自身的灭亡,开通了道路。

6月24日早晨,我在上学途中走经阳桥西南堍,白崇禧公馆北墙的贴报栏前,看到人头攒动,都挤在那儿翘首看报呢。稍微听几句议论,就知道他们在德苏两国之间的好恶爱憎,也和我一样分明。因为常识告诉他们,欧洲侵略者的德国,与亚洲侵略者的日本是一伙的,而被侵略的苏联,则是同情和支持我们抗日战争的。

但我没有在那儿逗留,因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已在姑丈家里看过,“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德明和我都非常激动,因为苏联与德国订有“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撕毁条约,不宣而战,当然是背信弃义。

在学校,上课铃刚刚响过。我们第十班教室内,气氛不像往日那样平静,显然有些同学也见到了当天的报纸,有些紧张。大家的目光,凝视着手握报纸的郭基宏导师。

今天的第一堂是国文课,但神情严肃的郭导师却并不讲课,而先背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帝国主义是一定要进攻苏联的。苏联愈弄得好,它们愈急于要进攻,因为它们愈要趋于灭亡。

——鲁迅先生这话是九年前讲的。现在,不出所料,德国帝国主义果然进攻苏联了。

郭导师翻开手上的报纸,要方丽斯到讲坛那儿去读报。等她读完头条新闻,返回课桌落座,他便发表讲话。可以这样认为,今天要上的完全是与国文课无关的政治时事报告。

郭导师首先讲述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腐朽黑暗的沙俄统治,开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意义,介绍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实施“五年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斯泰汉诺夫运动”,缩小乃至于消灭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别,将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富强先进的工业国,足以跟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并驾齐驱。

随后,郭导师简单介绍社会主义苏联同我国的关系,跟沙俄时代的侵略与被侵略全然不同,而是平等互利关系。抗日战争之初,不仅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且给予我国以真诚的同情和慷慨的援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