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2)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品评】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利字当头,治国必将危殆;高扬仁义,理政方有根基。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雄,战乱频仍。魏国是与韩、赵“三家分晋”,从春秋时的晋国独立出来的,战国初期时国力在七雄中最为强盛,这与魏文侯广纳贤才、厉行改革分不开。后经武侯,到武侯之子惠王,国力已大不如前,特别是惠王在位时攻打韩,韩紧急求助于齐,齐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伐魏相助,惠王派庞涓和太子申为将抵御齐军。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军损失十万,魏将庞涓自尽,太子申被俘并遭杀害,魏从此一蹶不振。魏先是向齐纳贡,紧接着被秦屡次打败,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座县城,后来还被楚国打败过。惠王时魏国迁都大梁,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当梁惠王见到孟子的时候,面对前来游说诸侯的思想家,他急于寻求富国强兵的良方,这在当时,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孟子对此也心知肚明。但是,思想精深、有雄才大略而又能言善辩的孟子,一上来就抓住对方提到的“利”字做文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从本书来看,也当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作为君王,治国不能利字当头,倡导仁义才是根本。接下来,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主张:一方面,推演、引申上下争相求利的危害;另一方面,摆明推崇仁义的正面效应。最后结论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呈现。

关于义利问题,历史上有许多的争论,被称为“义利之辨”。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算是这个问题的发端。史家司马迁也感慨系之地写道:“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并认为,孟子“义利”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基本原则。荀子《大略》篇中也说:“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这些大致反映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倾向。

孟子是不是一概反对“利”呢?这就得全面了解孟子的相关思想了。朱熹认为,这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实际上说的是“仁义未尝不利”。后面章节我们将会看到,孟子关于保民、养民、教民等民本思想很丰富,利民主张也很深刻。总体而言,孟子是强调以义制利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孟子根据不同受众,将君、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原文】

[1.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②始灵台,经之营③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④,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牣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 沼:水池。

② 经:规划。

③ 营:建造、施工。

④ 亟(jí):急,赶快。

⑤ 子来:像儿子帮父母那样来效力。

⑥ 囿(yòu):畜养禽兽的园地。

⑦ 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攸,在动词前相当于“所”。

⑧ 濯濯(zhuó):肥壮而有光泽的样子。

⑨ 鹤鹤:原作“翯翯”,(hè hè)羽毛洁白的样子。

⑩ 於(wū):语首语气词。牣(rèn):满。

 《汤誓》:《尚书》篇名,记载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之词。

   时日:这个太阳,指夏桀。害(hé):同“曷”,何也,这里指“何时”。

   偕(xié):共同,一块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