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孙丑 上(10)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译文】

孟子说:“制箭的人难道就比造铠甲的人更残忍吗?制箭的人只怕伤不到人,造铠甲的人只怕伤到了人。给人治病的巫医与制作棺材的木匠,他们之间也可以这样看。所以,谋生手段的选择不能不慎重啊。孔子说:‘与仁德共处是美好的。自己选择不与仁德共处,怎能算得上明智呢?’仁,是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没有人阻挡却不与仁德共处,这就是不明智了。没仁德,不明智;不遵礼,无义行。这就是被他人所役使。做役夫的却以被役使为耻,就好比造弓的人却耻于造弓,制箭的人却耻于制箭。真要把它看成耻辱,就不如实行仁。实行仁,就好比是射箭: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把箭射出;箭射了出去但没有射中,怨不得胜过自己的人,只能回过头来,在自己那里找原因罢了。”

【品评】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为仁由己,先正己而后正物;反求诸己,不怨天也不尤人。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孟子也强调要“求在我”。这里孟子用射箭来阐述为仁:射手一般来说只有做到自身姿势端正,然后把箭射出去,才有可能中的。精神修养正是这样,由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此只有修其身才有可能平天下。“正己而物正者也。”自己努力端正姿势后,箭射出去了,但没有命中目标,能不能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的人呢?显然不能。只能在自己方面找原因。任何怨天尤人的做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违背为仁之方。“反求诸己”是提高精神修养的基本方法。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谈到上世纪中国问题时说:“今人只知向外,一切不是,却不肯反求自家不是处,此世乱所以无已也。先圣贤之学,广大悉备。而一点血脉,只是‘反求诸己’四字。”

【原文】

[3.8]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②,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③。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 有:同“又”。

② 耕稼、陶、渔:传说舜曾在历山种地,在河滨做陶,在雷泽打鱼。

③ 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给他指出过错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向人致敬。伟大的舜更是了不起啊,他把善行与人共享,舍弃自己之短,追随别人之长,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从他种地、制陶、捕鱼一直到做天子,这些经验没有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没有比跟别人一道行善更高尚的。”

【品评】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吸收别人优点来做好事,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与人为善”现在一般指善意地帮助别人,本意则是和别人一起做好事。圣人无常师。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即“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既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原文】

[3.9]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①,其冠不正,望望然②去之,若将浼③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④就已。柳下惠⑤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⑥,厄穷而不悯⑦。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⑨,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⑩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