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诚意(3)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管理者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动全凭风向,可见管理者表率作用的重要。而以修身为本的管理意义,正在于强调了管理者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树立榜样。”可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修养具有社会意义。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即使是独处时也应提醒自己,自觉约束自己。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切记不能心怀侥幸,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成为欺诈百姓的贪官,从而走上腐化变质的邪路。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处在全球化的风口浪尖,机遇与挑战犹如一把双刃剑,它考验着每一位领导者,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时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要求自己,警惕新时代的“糖衣炮弹”,做到不变质、不腐化。深刻铭记作为一位领导干部身上承担的社会使命,为人民带好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防伪君子。他们总是讨好别人,言语之间全是阿谀奉承,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事便自鸣得意,这种人心中隐藏着极大的不诚实,把小小的诚实表露出来,从而达到居心叵测的目的。我们对自己应该要求在与别人相处时谨守诚笃,在独处时也要谨守心灵的诚敬,更要认清楚小人和伪君子的面目。《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其实,慎独不是为了别人,道德的修养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别人看不见,但我们自己却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灵魂,此时正是我们修炼自己的最佳时机。经过了“慎独”这个阶段,我们便会如凤凰涅槃一般重生,获得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

【原文】

曾子曰:“十①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②乎!”富润屋,德润身③,心广④体胖⑤。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 十:虚数,表示人多。

② 严:令人畏惧。

③ 富:财富。德:道德修养。润:装饰、滋润。

④ 广:宽大。

⑤ 胖:读作盘,pán,舒泰安乐的意思。与现在的胖瘦之胖的意思不同。

【译文】

曾子说:“当一个人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你,众人的手都在对你指指点点,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用来装饰自己的房屋;同样的,德性可以用来充实、美化自己的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人身体舒泰安康。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品评】

本节紧跟上节“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一句话,首先引述曾子的话予以证明,然后说明“诚于中,形于外”的功效,增强了《大学》思想的感染力。“诚于中”中的“诚”,明显解释的是内在修养的问题,也就是前面反复提到的“明明德”的问题。不好的意“诚”,或者明显没有修养到一定的儒家认可的意“诚”,“形于外”的时候,难以有良好的表现。相反,道德修养较好的人,满心助人的人,脸上洋溢出来的总是慈爱的光辉,就好像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那样。内外合一,身口意合一,而且至公至诚、毫无偏私,难道还不是君子吗?

曾子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跟随孔子学习十多年,深得孔子的真传,在修身和孝道上都很有建树。曾子与颜回、子思、孟子被后世合称为“孔门四圣”,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能离开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像在众人的注视和监督下一样,时刻检讨反省自己行为中不当的地方。对越是微小的事情,越要谨慎行事,因为越是在隐微的地方,越能显出一个人的德性。古人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在修养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即使是在幽静独处之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自欺、不欺人。只要自己念念皆善,则其发于外者,自无不善也。切不可心怀侥幸,认为在独处时,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事实上在独处时,也一样有千万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慎独对个人而言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一个润身修德,诚实无伪的人,必然心胸宽广,身体健康。这里强调诚意,一个好的念头可以引导人积极向善,一个坏的念头可以使人为非作歹。对于国君或者统治者来说,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