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正心修身(2)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原文】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①。

【注释】

① 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就在“正心”的过程当中。《大学》每一章文字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小结。在小结中,与此句相同的两个核心词汇连用的语法结构,还有一个“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原因可能在于所谓《大学》中的八条目,只有正心与修身、齐家与治国关系最为密切,几乎难分轩轾。正心就是修身,而诸侯国的家族性质,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心目中的家,又有多大的不同呢?他们眼里面的奴隶根本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们在国和家中处理的人际关系,几乎是相同的。这也就是下文中反复说到“宜兄宜弟”、“宜其家人”的原因之一。

【译文】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德,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心志。

【品评】

修身,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控制自己情感的关键,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意,保持自己源自于天赋的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中正之心。只有这颗天赋的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中正心与日月同在,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让它成为自己行为处事中潜意识的思维方式,那才是儒家修身的理想境界。到达了这个理想境界,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吗?

无论善恶,每个人其实都有过对美好心灵的追求。坚持下来了就是善的,不能坚持下来的,就会经常在善恶之间徘徊。修养就是个人对美好心灵的追求过程,总要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和提高;“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修养表现在外是人的行为举止方面,但人的行为举止都是意识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的表露,是伪装不了的。古代儒家认为要修身必须先正心,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自己的心志端正了,行为举止就会自然而然地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

现代的我们也应该端正心志,努力提高修养。心正了,行动才会正,才不会去作恶;心如果不正,就会走歪门邪道,去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危害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良好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不懈地修养才得到的,是我们生命中的瑰宝。

本章内容,朱熹定为传文第七章,重点申述“正心修身”。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其实本章的重点在于说明“正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