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份自述书(3)

重访:红色国际特工 作者: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组


很快,他们换上了苏军的军装,每个学员都有一个俄文名字作为代号,张逸仙的代号是“古斯达夫”,杨奠坤被叫作“瓦尔德尔”。为期一年的特殊培训就此开始了。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这个总参谋部为了培训为它服务的这些谍报人员或者叫特工,专门在莫斯科的附近建立了一所培训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头受训的中国人有很多,还有蒙古人、朝鲜人、捷克人、波兰人、日本人等等,大概有近10个国家的人员在那儿接受过培训。

这个学校隐蔽性非常强,专业性也非常强,目的性也非常强,培养出来的人员,大都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苏联周边一些国家,承担着骨干的特工的任务。

那么,杨奠坤和张逸仙怎么会来到这里参加培训?他们到底是受谁的派遣而来呢?

杨奠坤是黑龙江人,中学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中共满洲省委负责军事工作。1932年的春天,他被派到吉林盘石地区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被称为杨政委。在一次和日军的战斗中,杨奠坤负了重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接替他的是他在满洲省委的战友,后来大名鼎鼎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其实,杨靖宇本名叫马尚德,接替杨奠坤的工作后,为了稳定军心,迷惑敌人,借杨奠坤的姓氏,改名为杨靖宇,这支抗日游击队在他的带领下,后来发展成为抗联第一军。

苏风(杨佐青的妻子)

东北抗联那时候,一次战斗中,杨靖宇接杨佐青的班,杨佐清在东北抗联负重伤以后不能继续在前方作战了,完全是靠输血抢救过来的。

1932年的冬天,伤愈的杨奠坤接受了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在哈尔滨做地下情报工作,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杨奠坤和张逸仙相识了。

张以谦(张逸仙之子)

我父亲早年在呼兰庆城大罗勒密那一带开林场,他是阜济林木公司的大罗勒密林场的场长,“九·一八”事变以后,他的公司倒闭了。

公司倒闭后,张逸仙带着妻子和孩子搬到了哈尔滨,靠着多年的积蓄,他们还能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

可眼看着日军每天在自己的家门前耀武扬威地走过,30多岁的张逸仙坐不住了,他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东北群众抗日武装。

张以谦(张逸仙之子)

抗日的时候,他把皮大衣、金手镯,统统都拿出来卖掉了,买枪支弹药,叫毁家纾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