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塑集团近五十年营业额统计表”可以看出,台塑最早设立的PVC厂位于高雄市,注册资本为500万元新台币,于1957年正式营运,但当年并未有销售数据,可见第一年的经营确实陷入了困境。用王永庆的话来说:“连一吨都没有卖出去。”
到了1958年,南亚塑料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400万元新台币,并且其设于高雄市的加工厂也于当年投产。至此,台塑和南亚方才有了收益,两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分别为4 300万元和300万元新台币。也就是在这一年,弟弟王永在放弃自己在宜兰县的木材生意,也加入了台塑早期的管理团队。王永在于1958年5月30日连夜坐车到台北,接着又南下到高雄,并于6月3日到台塑公司报到。
关于早期遭遇的困境,王永在回忆说,当时他看到整个仓库堆满了产品,一点都销不出去,台塑的经营基本上已经陷入了绝境。虽然岛内有永丰和第一化学两个加工厂,但基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抢先进口了大量原料,以此来抵制台塑,除非台塑承诺每月只生产80吨PVC粉,而且还要全数卖给他们。当时没有计划要成立南亚,只是被情势所迫,不得不努力再去做二次加工,设法打开一条生路。当时只知道,塑胶产品很有潜力,有发展的空间,如此而已。万事开头难,有困难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1959年,也就是王永在到高雄一年以后,南亚已经买了好几台机器准备试车。当时因为没有经验,结果在试了整间仓库的PVC粉之后,南亚还是没有做出合乎要求的产品来,创业初期的艰辛由此可想而知。
但仅一年多以后,也就是1960年,王永庆便决定在宜兰县冬山镇筹设冬山电石厂股份有限公司,月产能为2 000吨。由此可以推测,此时台塑和南亚两公司的经营一定获得了成功,否则,王永庆不会有实力再向上游发展。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一年,台塑和南亚的营业额加在一起是亿元新台币,是1958年的3倍。
成立电石厂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解决PVC的上游原料问题。电石是合成PVC的重要化工原料。1965年之前,台塑生产PVC的方法一直是采用电石法,不仅工艺落后,且成本也相对较高。1968年之后,台塑淘汰了电石法生产线,转而采用经轻油裂解后合成的聚氯乙稀(VCM)来生产PVC粉,从而使产量、价格和品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到了1963年,由于原料的来源基本得到了改善,台塑公司的高雄PVC厂开始第二次扩充规模,计划月产PVC粉2 100吨。这一年,台塑公司的营业额也由当初的4 300万元新台币猛增到亿元新台币,6年间增长了5倍。而在同一年,南亚的经营也突飞猛进,从1958年的300万元新台币快速增加至1963年的亿元新台币。两公司合为一起,约占当年台湾GNP的。其综合实力显示,台塑已具备了集团企业的气象。
20世纪60年代初,台塑公司PVC粉产量不足的困境似乎暂时得到了克服,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有关南亚公司的问题却更为棘手。一句话,台塑把原料卖给南亚,但南亚加工以后的半成品又该卖给谁?
在当时,PVC管材仅限于在岛内市场销售,至于由PVC粉所制造的二次胶皮等产品则要依靠外销。经过一番了解以后,王永庆认为,PVC二次加工产品如无其他三次加工配合,其市场实际是非常狭窄的。在此情况下,南亚虽有意自设三次加工,但由于这类产品的种类繁多,而且要做到一定的品质水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当时的亚洲市场来看,二、三次市场是在日本和香港地区,而南亚的产品要想跨出岛外,非得经过一番大力推展才能介入。再进一步看,在香港地区加工的产品不仅种类有限,同时采用胶布、胶皮等原料再进一步深加工的工厂也并不多,探寻世界其他各地也是寥寥无几。当时有人认为,美国市场应该是适当的推销对象,但是像胶皮这类产品,美国的汽车制造厂商本身皆设有胶布工厂自制自用,可供岛内加工替代的那部分份额也很有限。
正在王永庆为如何拓展二、三次深加工问题苦恼之际,他在香港地区和一位名叫卡林的美国商人偶然相识。经交谈,才知道卡林的经历十分复杂,不仅在美国国内当过兵,参加过朝鲜战争,同时还在退役后远赴日本神户开设了一家PVC吹气制品厂。于是,王永庆想到了要和卡林合作,并利用台塑的PVC胶布来加工制造各种不同的吹气产品。在王永庆的热情邀请下,卡林答应来岛内投资,并承诺将他神户的工厂全部迁移到岛内来。另外为了吸引卡林的投资,王永庆还把自己在新店的一部分闲置厂房和资金等,都以十分优惠的条件提供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