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图书馆静悄悄(2)

清华园随笔 作者:曾昭奋


在我国,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建成的各类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超过三百万平方米,预计九十年代里这个数字还有较大增长。十年前建成的北京图书馆(全国第一,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新馆,建筑面积十四万平方米,藏书二千一百万册。去年年底落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八万三千平方米,藏书一千三百万册。由关肇邺院士主持设计进行扩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第三,大学图书馆全国第一),藏书四百三十万册,扩建后建筑面积五万二千平方米。但是,图书的增长却不像图书馆建设那样令人乐观。一九九二年统计资料:全国二千五百多个公共图书馆中,全年新添图书不满五十册的有四百多个,其中三百四十一个没有购进一本新书。另一个统计数字是:一九八五年,全国人均购书五点九三册,而一九九五年是五点五一册。这个数字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还有一个统计数字:A省六所重点大学的图书馆,一九九六年所进新书若按学生人数平均,每人不足一册。

清华图书馆中那二百五十多万册藏书,则静悄悄地躺在书架上,很少有人问津。学生们在读书,研究生们在准备自己的论文,负有一定任务必须克期完成的人们在查阅资料,而更多的读书人却极少读书,极少借书。这情况与“经济效益”有关。季羡林教授指出:“仍有一部分人,不为外面的高工资所动,孜孜以求,皓首穷经,进出于图书馆,他们才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与脊梁。只是,这类人并不多,这是颇令人担忧的。”以清华这名牌大学来说,它的教授的薪水,大抵与在这里做钟点工的安徽姑娘(小保姆)的收入相若。教授们乐得优哉游哉,似乎鼓不起继续扩大学问的积极性。“秀才原来不读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学生阅览室却座无虚席,保持着传统的读书氛围。虽然是校庆日,星期天,学生们仍然把近三千个座位的几个大阅览室占满了。静悄悄地,只听得书页翻动的声音。这是大学生们在温习功课。宿舍里过于拥挤、嘈杂,而这里却舒展、宁静。他们到这里来,并不是利用这里的藏书和知识,只是利用它的桌椅和空间。当然,比起一些其他大学里的学生疏于学习的情况来,这里呈现的仍然是一幅令清华人自豪的传统读书图。

位于新馆中的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OCLC),是去年八月,在参加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代表们的祝贺声中启用的。它占有新馆中央的整个大厅,三十台电脑都在工作。通过它们,可以查阅全球最大的图书文献信息中心的资料。这里原是图书馆的目录厅,如今,排满整个大厅的目录柜已被电脑所取代。这变化很具象征意味。人们不再一个柜子一个柜子、一个抽屉一个抽屉、一页卡片一页卡片地查阅目录,而是通过联网检索迅速获取所需的资料。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转方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图书之馆,读书人来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为了读书。缩微阅读、光碟资料、Internet网络资讯,已经或正在取代书的传统1991年新馆东面

地位。通过电脑获得情报,获得知识,干净,利索,高级快餐!抱一部电脑,把图书馆请回家!

人类将最后失去图书馆建筑的壮丽?

读书人将最后失去读书的乐趣和温馨?

时近正午,几位年老的校友,慢步走进了一九一九年旧馆的门厅,登上二楼,执意要参观那些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耳室。——几十年前,莘莘学子静悄悄踏进这些耳室时,会有知名的师长静候于此,与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学生促膝交谈,传道,授业,解惑。师生的情谊,知识的芳香,似乎还留存至今……。老前辈的深情回忆,使我想起数年前在日本遇到的一件小事。我们慕名来到某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县级图书馆。馆长领我们参观了它的开架书库和电脑室之后,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小门:小室中,十几位盲人和老者,围坐一张圆桌,正静听一位女学生朗诵小说。静悄悄的图书馆中,小小的房间里荡漾着琅琅书声——不是发自广播、磁带或光碟,而是发自一位尽义务的女学生的心中。

1997年5月,清华园

原载《读书》1998年第3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